第4章 腰椎病防治常識(4)(1 / 2)

(3)手術入路:胸腰椎前路固定主要有剖胸入路、經胸—腹膜後入路、經胸膜外—腹膜後入路和腎切口入路4種,切口選擇要準確,否則暴露不佳,螺釘方向受切口邊緣阻礙,導致傾斜鑽釘、平行失衡,將影響器械固定效果。

(4)減壓:範圍包括一側椎弓根和後1/4~1/3椎體及相應的椎間盤,保留椎體前方,以利於植骨愈合。減壓以後應上、下探測椎管減壓情況,證實脊髓已充分解除壓迫,應看到脊髓搏動。

(5)固定:選擇適當的固定器固定於椎體的側方,並通過撐開裝置矯正畸形。

(6)植骨:Gmnayern認為所有前路內固定器的設計都含有依靠植骨塊來分擔椎體載荷的傾向,植骨融合失敗可導致器械固定的失敗。Kaneda認為植骨應包括髂骨骨塊和肋骨骨片兩個部分,髂骨塊需3麵皮質,長度要與植骨間隙高度相符;McAfee進一步指出髂骨塊兩端應修整成平行麵,以利界麵接觸Kaneda對植骨塊所置部位臨床回顧後報道:早期109例是毗鄰器械一側;後期41例是插入器械對側,但關於髂骨塊與椎體之間間隙用肋骨骨片充分填塞這一方法始終未變。

(7)病椎上下間盤組織應徹底清除,範圍要到後縱韌帶。

六、手術並發症

前路手術操作複雜、創傷大、出血較多。除一般手術的並發症外,主要的並發症有:①大量出血,腰椎骨折側方的腰動脈和靜脈叢易損傷出血;②神經損害加重,切除壓迫骨塊時可能損傷脊髓或因脊髓前動脈損傷而使神經損傷加重;③硬膜破裂及腦脊液漏;④損傷交感神經幹或神經節;⑤肺不張、胸腔積液;⑥膈肌裂孔疝、乳糜池淋巴管損傷、脾髒損傷;⑦切口深部感染;⑧術後畸形。

(第五節)腰椎管狹窄症

一、概念

腰椎管是一種骨性纖維管道,因原發或繼發因素造成椎管結構異常,椎管腔內變窄,出現以間歇性跛行為主要特征的腰腿痛,即為腰椎管狹窄症。腰椎管狹窄症可分為先天性(發育性)和後天性(繼發性)兩種。臨床上繼發性腰椎管狹窄症的原因很多,其中退變性腰椎管狹窄症(DLSS)是最常見的一種類型,約占各種腰椎管狹窄症的70%。隨著社會老齡化不斷進展,老年人口數量的增加,人均壽命的延長,由脊柱退行性變(即老化)所引起的疼痛和功能障礙也越來越多。DLSS日益成為影響中老年人健康和勞動能力的一個常見病,已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

二、病因

這是由於隨著年齡的增長,機體老化、長期慢性勞損,使腰椎及所屬韌帶、關節囊退變、增生、肥厚及椎間盤突出等,導致腰椎管、側隱窩、椎間孔等神經管道狹窄,激惹或壓迫刺激神經根而引起腰腿痛。但從大量國內外文獻報道來看,對其病理學還很不清楚。造成狹窄的組織主要是骨性的還是纖維性的?其病變包括哪些範圍?對此仍有認識上的分歧。

三、間歇性跛行

所謂間歇性跛行,即患者行走數十米或數百米後,出現下肢酸脹、麻木、無力,需坐下或蹲下休息片刻,症狀才能逐漸緩解,方可繼續行走。但病人再次行走一段距離後,上述症狀又重複出現,重者不能行走,甚至站立都有困難。但有不少患者騎自行車不痛,往往騎車可行10裏,走路就寸步難行。這是因為騎車時多呈彎腰狀態,椎管管徑在彎腰時較直腰時為大,故彎腰時可使症狀減輕甚至消失,所以騎車時多能耐受。而直腰走路時,黃韌帶發生皺褶,椎管管徑變小,使症狀加重,導致走路就痛。

四、腰椎管狹窄症必須手術嗎

既往認為,DLSS是一種進行性加重的疾病,力求手術治療。然而,最近一項研究提出了相反意見。在原先被要求手術治療的32名病人中,由於種種原因未能施行手術,僅作觀察。在平均隨訪4年後,47%的病人症狀改善,38%病情無變化,隻有16%病情加重,說明本病有一定程度的自愈傾向。另外,從文獻回顧性分析發現,有些腰椎管狹窄症術後遠期效果不盡如人意。這是因為手術本身也是一種創傷,不僅有可能破壞椎體的穩定性,也會造成無菌性炎症,甚至手術刺激本身可使骨質增生更快,而導致症狀複發。這就提出了一個問題,即非手術治療的可行性。多數專家認為,隻有當保守治療無效時,可能多為骨性狹窄,再考慮手術為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