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頸椎病綜合防治常識(2)(3 / 3)

這一類藥物主要是針對神經根受到刺激引起的損傷性炎症,起到消炎鎮痛的作用。常用於頸痛、肩痛、上肢麻木的病人。

4.鬆弛肌肉的藥物

常用藥物有:妙納、氯唑沙宗。

這類藥可使肌肉痙攣得到緩解,解除對脊髓、神經、血管的刺激。對治療頸肩病引起的肌肉痙攣有良好的效果。

5.中藥

中藥分中藥湯劑、中成藥和局部用藥。應用中藥的原則是根據不同的患者,不同的病情,經過辨證,分別用藥。中藥治療主要是起到祛風除濕、活血化瘀、舒筋活絡、行氣止痛等作用。對緩解病情、減輕臨床症狀有一定療效。

(1)常用湯劑:處方有獨活寄生湯、虎潛丸、桂枝葛根湯、血府逐瘀湯、桃紅四物湯、蠲痛丸等。常用中成藥有風濕痹痛片、木瓜丸、通頸酒、換骨丹、養血榮筋丸、頸複康顆粒等。

局部用藥可分為局部藥物注射,塗搽和外敷。

(2)穴位注射:又稱經絡療法。其方法是根據中醫經絡學說的原理,在經絡循行的路線上選用特定的穴位,找出敏感反應點,然後選用不同的藥物進行穴位內注射,使藥效通過經絡傳輸,直達病處。對消除疼痛、麻木、頭暈、失眠等症狀,有較好的治療作用。

(3)外用止痛搽劑:此類藥物對減輕因肌肉筋膜炎症和肌肉勞損所引起的疼痛有良好的效果。市售的成藥有鬆節油、按摩乳、冬青油軟膏及正骨藥水等。使用前,將患處洗淨並先行熱敷,然後以手指蘸少許藥液或藥膏用力揉擦患處。有止痛、止麻作用。

(4)藥袋外敷:用威靈仙、五加皮、蒼術、乳香、沒藥、三棱、莪術、木瓜、細辛、黃柏、大黃、赤芍、紅花、冰片各等量,研細末,調勻,加食鹽和黃酒適量,炒成糊狀,裝入兩個棉布袋中,置鍋上蒸熱,直接敷患處,熱度以患者能夠承受為度。兩袋交替使用,每次30分鍾,早晚各1次。具有良好的止痛效果。

(5)藥枕療法:用當歸、川芎、辛夷花、羌活、蒿本、製川烏、乳香、沒藥、葛根、紅花、赤芍、菖蒲、燈心草、桂枝、細辛、白芷、丹參、防風、威靈仙、冰片、合歡花、吳茱萸各30克,研為細末,裝枕芯。每天枕用不少於6小時,連用3~6個月。此法對頸椎病兼有高血壓,動脈硬化的患者有很好的療效。

6.症狀發作時需服的藥物

疼痛嚴重的患者,可服消炎鎮痛藥以緩解疼痛,減輕症狀。對於椎動脈型和脊髓型頸椎病患者,如果臨床症狀嚴重,服藥也不能緩解,應立即到醫院就診,以免延誤病情。

十一、頸椎病人的服藥禁忌

由於藥物或多或少都存在一定的副作用,所以農民朋友一定要在服藥時掌握“少而精”的原則。同一類藥物可選用其中的一種。如果患者患有多種疾病,那麼在服藥時要考慮對其他疾病有無影響。

其次,要嚴格掌握用藥劑量。有人主張,從50歲開始,每增加1歲,應減少成人用藥量的1%;還有人主張,60歲以上用成人量1/3;70歲用1/4,80歲用1/5。頸椎病病人屬老年人用藥,應根據年齡、體重、體質情況而定。對年齡較大、體質較弱、一般情況差的,應從“最小劑量”開始。

第三,掌握服藥時間。一般情況下,口服藥大多在飯後服。如抗生素類對消化係統有不良反應,應在飯後服用。

第四,不可長期服藥。無論西藥還是中藥,不可長時間服用。有人錯誤地認為中藥屬天然藥品,不會有不良反應。其實不然,中醫治病的核心是辨證施治,因人用藥。有的病人適合舒筋活血的藥品,如果長期服用,不但無效,可能還會引起不良反應,如食欲下降甚至發生胃炎、胃潰瘍。另外,還有些病人認為頸椎病是由於腎虛造成的,所以不分青紅皂白,一個勁地進補,結果引起陰陽失調,造成正常生理功能的紊亂。

第五,頸椎病病人應忌服辛辣油膩之物。

十二、太極拳——頸椎病康複運動的好方法

太極拳運動不僅有助於保持心腦血管係統健康,預防高血壓和動脈硬化,而且有助於保持骨關節係統的柔韌與健康,預防骨質變性、關節僵硬。太極拳的動作柔和、平穩、流暢、緩慢,因此非常適合於頸椎病人的練習。太極拳的招式中非常重視站姿和手、眼、頭、頸、四肢的配合和協調,對頸椎的運動及肢體的柔韌性都有很好的鍛煉。頸椎病患者由於年齡的關係,除骨與關節出現變性外,肌肉也逐漸退變萎縮,彈性逐漸減退,肌腱韌帶及關節囊逐漸磨損、僵硬和鈣化。經常練太極拳,可以加大脊柱的活動力度,防止退行性變的發生。另外,打太極拳時,髖關節活動度大,對腰部活動也有幫助,甚至起到代償作用。

脊椎的邊緣呈唇樣改變和骨質增生是頸椎病的重要臨床表現,常常是縱韌帶或椎間盤的纖維軟骨環止點及其本身嚴重退變的結果。經常練太極拳,由於脊椎經常處於活動狀態,代謝改善,故有防止二度骨唇變成三度橋形骨唇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