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止呼吸,幸運的能救助成功,可以蘇醒過來,免於一死。
在這種病多發的美國,醫務人員曾對此下了一番苦功,在20世紀60年代便開發出了名叫心電監護室(CCU)的特殊治療病房。
把急性心肌梗死初期患者安排在特殊的治療病房內,在那裏做46小時心電圖持續監測,假如能確診出是危險的心律失常,馬上進行適當的治療,就能挽救患者的生命。
若發生心室顫動,假如在數秒內用電流衝擊,便能除去危險,把這種治療叫作心髒電除顫。
由CCU的出現,使患者在發病初期因心律失常而死亡的數量減少。
(第二節)血管老化
一、動脈硬化——血管狹窄及脆弱
心絞痛、心肌梗死等缺血型心髒病是由冠狀動脈硬化引起的。動脈硬化是由許多連醫生也不能理解的因素造成的,很難簡單明了地表述出來,但這並不妨礙我們用淺顯的語言繼續介紹。
冠狀動脈由內膜、中膜和外膜3部分組成。血管內部的圓形空洞叫血管腔,血液從這裏流過,覆在血管腔表麵的是內膜。換言之,血液流經血管腔時接觸到內膜及其最表麵的內皮細胞。
血管分成3層膜,實際上,內膜、中膜特別是內膜是相當薄的。
血液中除了膽固醇還有各種脂肪,通常情況下,膽固醇值越高越容易引起動脈硬化,即高膽固醇血症。
其中,運載膽固醇LDL(低密度脂蛋白)是發生動脈硬化的主要原因,這種LDL被氧化後進入冠狀動脈內膜的內皮細胞,對內皮細胞產生作用。這樣,血液中的白細胞和單核細胞就容易聚集到LDL的作用點,使血液中的單核細胞穿過內皮細胞的間隙侵入到內皮細胞下,從而發生變性,不斷吞噬被氧化的LDL,這種狀態的單核細胞稱為巨噬細胞。
巨噬細胞成為氧化LDL不斷進入平滑肌細胞的入口。
假如被氧化的LDL不斷地侵入巨噬細胞,就會使細胞膨脹起來,這種細胞叫泡沫細胞。膽固醇在泡沫細胞內形成膽固醇酯並不斷地積累。
這種情況不斷進行,就會導致內皮下細胞體積增大,凸向血管腔,使血管內壁隆起,就形成了所謂的“蝕斑”。在蝕斑的局部出現炎症時,長滿脂肪的細胞壞死,脂肪進入別的細胞,從而引起細胞增殖。有炎症的蝕斑纖維化後,脂肪或石灰等物質沉積,使病源中心擴大。
這種現象就叫動脈硬化,也叫粥樣硬化。因為內膜病變,蝕斑體積逐漸增大,使血管內腔變得狹小。
冠狀動脈硬化便是這樣產生的。對於患者來說,沒有必要弄清楚這麼複雜的問題,隻要了解導致血管內膜突起的蝕斑就可以了。
心絞痛或心肌梗死,即缺血型心髒病,是由動脈硬化引起的,而動脈硬化又是因膽固醇偏高而發生的,其中,病源是LDL值過高。假如LDL大量積累,便會導致動脈硬化,從而引起缺血型心髒病。
反過來,假如能采取措施把病因清除,哪怕使其數值降低,也能防止疾病的發作。
二、全身血管處於同樣狀態
動脈硬化不隻是在冠狀動脈處發生,整個身體的動脈都有硬化的可能,特別是帶有容易引起動脈硬化危險因素的人,更需要加以注意。
冠狀動脈因動脈硬化而導致血管腔變窄,從而引起缺血型心髒病,假如發生硬化的是頸動脈或其他腦血管,可能引起腦梗死或腦血栓,它的前兆常常表現為短暫性腦缺血(TIA)。
因動脈硬化使身體下肢的供給動脈狹窄,下肢血液供給不足,從而造成間歇性跛行,習慣上把這種行走障礙叫作血管閉塞性動脈炎,即ASO症。
本書以心絞痛和心肌梗死為中心展開論述。從患者的角度看,不能認為自己隻是心髒不太好大腦卻很健康。若是心髒以外的血管發生動脈硬化,首先別忘了與醫生聯係,並按醫生的指導接受各類診治。
另外,腦梗死、腦血栓患者或閉塞性動脈炎患者,假如覺得胸口疼痛或有其他症狀時,也應考慮心髒是否異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