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運動耐量心電圖
有一種方法叫運動耐量心電圖檢查方法。在患者身上安裝心電圖觀測裝置,然後讓患者運動,以此來檢查是否出現心絞痛的症狀和心電圖的變化。
在進行這種檢查時,首先記錄運動耐量前的心電圖,即為了便於與運動時的心電圖作比較。先記錄下安靜時的心電圖,然後,讓患者做一定的運動,運動的方法有在樓梯上下走動等幾種方式。
在做這種運動耐量檢查時,若出現胸痛等症狀,心電圖(ST段下降),並在一定基準上能清楚地觀測到,那麼就可以把檢查結果定為陽性,據此診斷為勞力型心絞痛。
由此看來,心電圖是檢查心絞痛的有效辦法,不過,對於一部分患者來說,還不能通過心電圖來確診。例如,在有預激綜合征或者左心室肥厚症時,在最初的ST段下降或正常T波的情況下,假如采用心電圖檢查方法,便很難斷定ST段波的變化。因此,在這種情況下,通常采用圖像診斷法來進行檢查。
五、圖像診斷
在心電圖不能清楚地診斷出冠狀動脈某一部位是否缺血的情況下,經常采用圖像診斷法來進行診斷。
六、核醫學檢查(RI檢查)
核醫學檢查是指用圖像來表示心肌某一部位發生缺血的檢查方法。
首先,把放射性同位素鉈20l注射進患者的靜脈內,然後使用γ-相機把放射性同位素所在位置做成圖像來表示。這種圖像叫作心肌閃爍掃描法。
在血流沒有障礙即沒發生缺血時放射性同位素遍布心肌各部,為了便於理解,醫生通常取其中一段,以心髒的長軸切麵(縱切麵)和短軸切麵(橫切麵)的切麵圖像這種單一模式圖來做說明。
假如心肌某一部位血液循環不良,即有缺血的部位,圖像的顯示或多或少出現差別,有缺損狀的損傷圖像,即損傷部位便是血液循環不良的部位。
對於心絞痛患者來說,在做這種檢查時,常與運動耐量測試結合起來進行檢查,通常把這種複合檢查叫作RI心肌耐量閃爍掃描法。
首先,在運動耐量結束後,注入鉈201。然後繪圖,便能清晰地看到圖像缺損。在運動時缺損部位較正常部位相對缺血。
過一會兒,若再繪製同一患者的圖像,缺損消失,缺血處究竟在哪兒便很清楚了,這種觀測被稱為“再分布”。運動耐量過後,盡管相對缺血在局部發生,但恢複安靜幾個小時後,缺損部位便消失,血流差也隨即消失。
若出現這種症狀,則說明,剛才在運動耐量時出現的缺血隻是短暫性缺血,是可以恢複原狀的,發生缺血的部分心肌仍有生機。
由此可見,這種發現對後麵接受治療有非常重要的參考價值。在考慮進行冠狀動脈血行再建術,即搭橋手術或者經皮冠狀動脈成形術(PTCA)時,能從“再分布”圖觀測到心肌是否還有生機,能否對其進行救治。
七、超聲心動圖
這也是一種利用圖像來表現心肌某一部位是否缺血的檢查方法。從胸腔表麵發出超聲波信號,再根據捕捉到的從體內返回來的反射波,繪製成心髒形狀(主要是心肌壁)動態圖。
心絞痛引發的暫時性缺血會導致缺血的心肌功能受到損傷,因此,在一段時期內,該部位的心肌壁運動能力低下。根據這個原理把心髒活動圖像化,便能知道在哪一部位發生了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