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這類藥對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也有很好的預防作用。
對於患者來說,在持續服用鈣拮抗劑時,也應注意不能突然終止服藥,不然,可能會使症狀惡化。
(第二節)心肌梗死發作後的藥物療法
一、常用的硝酸酯類藥和鈣拮抗劑
急性心肌梗死的初期治療是以CCU(心電監護室)方式進行的,關於這一點,在第四章有說明。這裏介紹一下心肌梗死發作後的藥物療法。
對於急性心肌梗死的所有患者來說,應經常采用內科服藥的方式加以治療。
從急性心肌梗死發作到出院期間,應按常規做冠狀動脈造影檢查,假如發現在主要的冠狀動脈內仍殘存著明顯的狹窄,根據需要,應實施經皮冠狀動脈成形術或搭橋手術等血行再建術治療。當然有時也出現進行特殊治療,出院後仍有心絞痛或伴有高血壓的綜合病症。對於這種情況,應進行服藥治療,以便達到對各種病症發作實施不同治療的目的。
即使沒有特殊病症,對於心肌梗死發作後的患者,仍時常采用後期服藥治療。那麼,一般使用哪些藥物呢?
藥物治療的主要目的在於預防心肌梗死的再次發作,防止出現突然死亡等重大事故的發生,確保今後生活健康。根據歐美國家的研究,對付這種情況的藥物有β受體阻斷藥和血管緊張素酶抑製劑(ACEI)。
實際上,在歐美這種藥物早已被廣泛使用,特別是高血壓或伴有輕微心律失常的症狀,多使用β受體阻斷藥,當然ACEI也適用。
歐美的心肌梗死患者多是因為動脈硬化引起多支冠狀動脈狹窄而導致心肌梗死。
可是,從歐美使用的成效看,使用硝酸酯類藥物能否對今後生命起好的作用,即能否使人長壽、預防梗死的再次發生,尚未得到可靠的證明。另外,假如24小時不間斷地使用硝酸酯類藥物,因身體已習慣藥性,便很難再見效果。還有使用貼敷藥的情況,這類藥在夜裏休息時起作用嗎?若不起作用,白天又不能使用,那不就同沒使用藥物一樣了嗎?
關於鈣拮抗劑,在歐美也沒有能確實改善死亡率的數據報告。在短期內便能見效的硝苯地平,有時會產生負麵影響。但是,在心電圖上看到這類藥對有Q波波形的心肌梗死(心肌梗死一般用Q波這一特殊波形來表示)卻起治療作用。
於是,歐美醫生的意見是,為了減少心肌梗死後患者的死亡率,應該服用β受體阻斷藥、抗血小板藥、ACEI抑製藥和抗高血脂藥,其中β受體阻斷藥被高血壓症、心動過速、有輕微心律失常的患者經常使用。
目前一般認為缺血型心髒病急性加重的原因是蝕斑的崩壞,其崩壞的原因是交感神經係統的活性亢進,而β受體阻斷藥能抑製交感神經係統的亢進,對減少血壓變動有預防作用。
上述情況說明,在實際中應根據病情症狀與需要,選擇兩三種藥同時使用。
二、其他藥物
1.抗血小板
廣義上的藥物療法,除緩解心絞痛的藥物外,近年來,還經常使用抑製血栓形成的抗血小板藥來治療心肌梗死和非穩定型心絞痛。抗血小板藥主要有阿司匹林和塞氯匹啶。但阿司匹林能抑製環加氧酶,從而抑製對血小板有強大促聚集作用的血栓烷A2(TXA2)
生成,從而發揮抗血小板的作用。
噻氯匹啶能在體內生成很多微量代謝物,也起到抗血小板的作用,並能持續24~48小時,有效期為4~5天。噻氯匹啶的作用與阿司匹林一樣,伴隨著血小板的生命而發揮作用,血小板消失它也隨即失去作用,因此,時間最長能維持7~10天。對於年齡大的患者,因為新陳代謝緩慢,藥效持續時間會更長。
2.抗高脂血症藥
高脂血症患者有患動脈硬化的危險,應經常使用能改善血脂質量的藥,關於抗高血脂藥,在第五章有說明。
另外,與缺血型心髒病關係密切的心律失常症,在後麵也另有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