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說法使一些痔瘡患者憂心忡忡。其實,現代醫學至今尚未證實痔瘡有癌變的可能,不必為此憂慮。不過,直腸癌的早期症狀往往與痔瘡相似,有時會導致直腸癌誤診,延誤治療時機,應引起注意。
4.痔瘡手術可致大便失禁
這是沒有根據的傳言。手術治療痔瘡,隻要方法正確,不會導致大便失禁。
5.痔瘡好複發,手術也沒用
不對。痔瘡雖然是一種複發率較高的疾病,但絕不是不需要手術。有些痔瘡症狀嚴重,治療困難,隻有通過手術才能達到臨床治愈,而且隻要注意術後保健,便可防止複發。
6.冷凍治療好,應首選
現代冷凍技術治療痔瘡確實為痔瘡開辟了一條新的途徑,而且療效較好。但冷凍治療隻適於內痔,而且術後因組織壞死,有時導致大出血。因此,是否選擇冷凍治療應根據病情而定,最新的方法未必是最好的方法。
7.甲魚可治療痔瘡
對於靜脈曲張性混合痔,或出血性內痔,吃甲魚有一定療效,但對於結締組織性外痔,吃甲魚則毫無作用。
(第二節)痔瘡的種類
臨床上對痔瘡的分類一般按痔瘡的發生部位分為內痔、外痔、混合痔三種。是以齒狀線為界來分的(齒狀線為直腸黏膜與肛門皮膚交接處相互連接而成的一條交錯不齊如鋸齒狀的線)。內痔發生在齒線上,表麵覆蓋黏膜,平常不能看見,大便時可脫出肛門,也可不脫出肛門,脫出時可自行還納,但常伴有便血。外痔是由痔外靜脈叢形成,在齒線下,表麵覆蓋皮膚,可以看見,不能送回肛門,不常出血,外痔病人多伴有內痔。混合痔則在齒狀線附近,具有內痔、外痔兩種特性。
下麵將分別介紹這三種類型:
一、內痔
1.內痔類型
內痔是由痔內靜脈叢擴張彎曲而形成的。它位於齒線上直腸黏膜末端,外被直腸黏膜覆蓋,其形態有靜脈曲張型內痔、血管腫型內痔及纖維化型內痔3種,平常隱蔽於肛內,大便時脫出即可顯露。內痔一般可以還納肛門內;如若嵌頓就不能還納,常有大便帶血症狀。
(1)靜脈曲張型內痔:由痔上靜脈叢曲張擴大而成,痔位於直腸黏膜末端齒線之上,質軟而色紅,易出血。
(2)血管腫型內痔:痔色鮮紅,質軟隆起,表麵有鮮紅色小顆粒,粗糙不平,極易出血。
(3)纖維化型內痔:由痔反複損傷(如糞便摩擦等)而發炎,造成纖維組織增生而成,質硬易脫出,色白,不易出血。
2.內痔分期
臨床上一般按痔瘡發展的輕重程度分為三期。
Ⅰ期內痔:病理表現為痔內靜脈曲張,靜脈增多,擴張變粗,在直腸黏膜下突起,質軟,色紅,內有曲張靜脈的毛細血管團和結締組織。症狀可見,因糞便刺激,黏膜粗糙不平,有時糜爛,排糞時可便鮮血。該期出血較多,不疼痛,不脫出。
Ⅱ期內痔:病理表現為靜脈血管擴大,黏膜變厚,紫紅色。症狀可見,排便時常受糞便推動,痔塊由肌層分離,向下移動,排便時痔核脫出肛門外,排便後可因括約肌收縮而自然還納肛門內。
該期出血較Ⅰ期內痔少,如有感染,則有肛門疼痛、裏急後重感。
Ⅲ期內痔:病理表現為結締組織增生,黏膜變硬、變厚,紅紫色。症狀可見,脫出後不能自行回複,須用手還納或休息後還納肛門內。用力、咳嗽、行走、下蹲、負重時都可使痔核脫出肛門外,出血少,易發炎,疼痛。若脫出日久不能及時還納,可致血流受阻,回流不暢,痔核腫脹疼痛,內有血栓形成,進而表麵潰爛,形成嵌頓。
3.內痔症狀
任何病症如不及時治療,都會漸趨嚴重,甚至會無可救藥,痔瘡疾病同樣也是這樣。
(1)內痔的第一度症狀:內痔核依症狀的輕重,可分為4個階段,即第一度到第四度。
最初發現的症狀是出血。通常在排便終了時會滴下鮮血,當然也有排便中出血的。
內痔出血的特點,是肛門不痛,血鮮紅,呈滴下狀,甚至噴射而出。
出血的原因是排便時用力,痔的黏膜被硬的排泄物摩擦而受傷破裂。當傷口特別接近肛門時就會噴血,這症狀就是“血痔”。患“血痔”時,2~3天內每次排便的出血量大多相同,有人因此而發生貧血的現象。雖然一般內痔較少引起貧血。但在臨床上,也常可見到一些內痔患者氣短乏力,麵色蒼白或萎黃,瞼結膜色淡,一派貧血症狀,這些患者經仔細檢查,都能予以確診,明確為內痔引起的貧血。內痔大多伴有痔核黏膜糜爛,糜爛較重部位正好有小動脈時,大便時會形成噴射狀出血,且量多,久之則可引起貧血。若黏膜糜爛較重,加之患者長期大便幹燥,反複擦傷糜爛之黏膜,引起慢性出血,日久也能引起貧血。對此,《千金翼方》指出:“諸痔去血過多,氣息憂憂,下不食,或腹痛引下部。”不僅總結了痔瘡致貧血症狀,而且肯定了痔瘡出血的確能引起貧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