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痔最大的特征是雖然出血但不會痛。沒有痛覺的原因是內痔發生在齒狀線以上的肛門內側(直腸黏膜)沒有感覺神經分布的部位。由於沒有痛覺,就會減低對疾病的警戒心,因此不少人認為無關緊要而不去治療,結果導致了病情的惡化。
(2)內痔的第三度症狀:內痔如在初期失治,任症狀繼續惡化,到了第三度,痔就會從肛門突出來,在初期時尚能簡單治愈,因而應及早治療,如再惡化下去情形就嚴重了。
一旦發展到嚴重階段,痔核脫出,就無法自動縮回。也就是必須依賴手將它推進去。但是,起初還可以壓進去,等到病情又再一步惡化時,不但不好壓進去,而且每當咳嗽或蹲下去也會自動脫出,有時甚至連走路也會突然脫出。
假如再惡化,雖用手壓回也會脫出。最後,隻好經常處於脫出的狀態。這就是所謂的第四度內痔——又稱為脫肛。有時是脫出1個痔,也可能脫出3~4個。肛門黏膜也由於痔的脫出而被翻出來。
假如從正麵看肛門,會發現痔從中央出來,呈菊花狀。
痔疾發展到這程度,連糞便或黏液也會自動流出,無法控製,因而汙染了肛門。由於肛門黏膜被翻出,因而肛門括約肌就無法有效收縮。
在這種情形下要是不勤換內褲,經常浸浴、坐浴洗淨肛門,就會引起肛門發癢的現象,這即是肛門瘙癢症。為了避免發生瘙癢症狀,就要經常保持肛門清潔,假如忽略了這項工作,就會發生靜脈炎。由於直腸黏膜時常露出體外,就會造成細菌感染。結果可能會導致猛裂疼痛的“嵌頓痔”。
不過,從內痔惡化到脫肛的期間需要一段時間。因而,要在尚未惡化到這階段之前注意護理,還有治愈的可能。假使讓病情惡化到脫肛的階段,直腸黏膜的表麵就會失去功能。有的人甚至內部包著一塊拳頭大的痔核,而讓它脫出肛門之外,就會造成行動上的不方便。假如仍勉強行動,反而會帶來更惡化的結果。
痔核反複突出又一再壓回時因痔核表麵易受傷與出血,因而應避免急躁與粗魯的做法。下麵介紹的兩種方法,可供患者在脫出時采用。
(1)排便後,立即進入浴室內,在熱水中輕輕地把它壓回去,使其不滑落。
(2)用手指將橄欖油及凡士林塗在患部上,墊著紗布,使其不滑落。
痔瘡最好在第三度內痔時就做好治療,即使是惡化到脫肛的情形,也不要放棄治療的機會。症狀嚴重時可請醫師動手術進行治療,可以不用過度擔心,醫師會選擇適當的治療方法。
4.內痔最容易發生的部位
內痔最容易發生的部位,一般都在直腸末端右前方,右後方及左橫部位。它們雖然形狀各異,但通常都長了個瘤,把血液導入直腸的上痔動脈末端,通常由這3個位置進行血液的補給,因而這是血液特別容易淤留的部位。另外,因人而異,也有人會產生5個內痔核的情形。
痔時鍾:用時鍾來表示肛門的患部位置。取仰臥姿勢來觀察肛門正麵。正上方是12點的位置,痔的好發部位就是3點、7點、11點的位置。
5.出血的鑒別
我們介紹了內痔的症狀就是出血,但腸道有時也會出血,這兩者之間如何區別呢?
內痔生長於肛門部位的齒線上,因而便時即可出血,且血色鮮紅;而腸道出血,是由於感染或其他原因所引起的炎症所致,血中常伴有其他分泌物,而且血色暗紫。
內痔的血,血附著在大便表麵,時有滴瀝,或噴射而出,與大便不相混合;而腸道炎症,則糞便、分泌物、紫暗血進相混雜在一起,不會滴瀝。
內痔出血較多時,可引發貧血,而腸道炎症引起的便血,則不會引起貧血,但會常伴有腸道炎症所固有的症狀。從以上症狀分析中,我們不難區別出什麼是內痔出血,什麼是腸道出血了。
二、外痔
外痔是由痔外靜脈叢擴張、變曲而形成的。它在齒線以下,可以目睹,不能送入肛內,不常流血。其形態有以下幾種:(1)血栓性外痔:多數是由於用力排便,大便幹結,咳嗽等劇烈活動,使肛門緣靜脈破裂,血液外滲到結締組織內,成為血腫,在肛門部皮下淤積形成一個隆起的小血腫,並突然發病,疼痛劇烈,墜脹不適,肛門緣皮下可以摸到硬而滑的瘀血塊,可一個,也可幾個。未感染者可在4~5周內自愈,感染即可形成肛門周圍膿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