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查與診斷是判明病情,對症下藥的重要部分和手段。有許多人僅憑一星半點知識,肛門稍有異常和不適便主觀武斷地認為自己患了痔瘡疾病,自作主張地買些治痔瘡的藥物來用,這是很危險的。有了病還是應該到正規醫院去檢查、診斷為好,對痔瘡或肛門部的疾患也不能掉以輕心,或怕羞忌醫。痔瘡的檢查應有以下幾個過程:
(第一節)檢查
一、檢查時應克服和注意的事項
痔疾患者在未讓直腸科醫生檢查前,往往都有一種怕羞的心理,總認為屁股尤其是肛門部位是不幹淨的。因此,在檢查前,許多人都會先洗個澡,刻意把肛門部位清洗得幹幹淨淨。其實不必擔心,寧可以平常臀部的狀態去接受診查較好,讓醫生較能知道你平常臀部清潔的狀態。
若能早上排便後上醫院最好,由於要用內視鏡觀察直腸,若是糞便滯留,就會受妨礙而無法看到。
當然,碰到這種情形,就得先灌腸,把糞便排除幹淨後再診查,但假如實在排不出時,也不必勉強,就此進行診查也可以。
二、檢查時的大致過程
當已患上或懷疑患上痔疾而去醫院找直腸科醫生檢查時,直腸科醫生大都會按下列順序對患者進行認真而又仔細的檢查,其中直腸科醫生的食指是最好的診斷器具:
首先看門診,醫生應聽取病人的症狀及惡化經過的敘述,然後再直接檢查臀部。先檢查外側,再用指診檢查內側,憑指的觸覺來檢查肛門內側的狀態。
直腸外科醫生,僅用指診即可掌握內痔核或痔瘺原發灶部位等幾乎所有痔疾的症狀。
接著,用圓錐形的肛門鏡詳細觀察,即可全麵了解病情。
三、檢查痔瘡的幾種方法
(1)視診:病人采取胸膝位或左側俯臥位或截石位。暴露肛門,用拇指輕柔肛門兩側後仔細觀察。如為外痔,可看到肛緣隆起的痔或皮贅。內痔於脫出時方可看見。
(2)直腸指診:輕度內痔不易摸到,較大內痔可在齒線上方摸到縱行皺褶和隆起的痔結節。血栓性外痔可觸及質硬的卵圓形血栓,並有壓痛。直腸指診還有一個重要的臨床意義,即排除直腸下端的腫瘤物,如癌或息肉。
(3)肛門鏡檢查:是檢查內痔的主要方法,可看清內痔的部位、大小和形態。同時還可鑒別直腸下端腫瘤和慢性結腸炎。
(4)吸引器檢查:對中、晚期有痔脫出史者,可用吸引器將痔吸引於肛門之外觀察;也可在治療中用吸引器將痔吸出肛外,以便於操作。
四、檢查應注意的問題
痔位於齒線內外,如痔不重,特別是隻有單純性內痔者,在肛門外是看不見的,往往需在身體檢查時方可發現,而因檢查方法不當未查清內痔,則是常有的事。因此,醫生在臨床檢查中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1)檢查前要詳細詢問病史,如有內痔脫出史及大便帶血史等,在檢查時可作到心中有數,避免遺漏。
(2)檢查時必須讓病人全身放鬆,擺好位置,使肛門暴露於光線良好的地方,尤其是肛門深凹的病人,以用聚光燈檢查為佳。
(3)檢查時,醫生的兩拇指壓於肛門兩側,並輕輕按摩1~2分鍾,使肛門括約肌鬆弛,以便於痔暴露出來。
(4)肛門鏡檢查時操作要輕快。若肛門鏡壓迫肛管太久,會造成肛管血管充血、淤血而誤認為是痔。
(第二節)診斷鑒別
臨床發現僅臀部的疾病就有20餘種,而且有的疾患之間從表象看大致相同,但實質上卻不是同一種病。正確的診斷和鑒別是根除疾患的先導。
一、肛裂
(一)概述
1.什麼叫“肛裂”
“肛裂”顧名思義,就是肛門發生裂傷,其主要原因是便秘或下痢所致。
肛裂發生部位是感覺神經密集之處,故再小的傷口,亦會有針刺般的疼痛。
盡管疼痛,但隻是肛門上皮接近出口邊緣部分,隻是稍微裂開而已,出血量並不多,通常僅達稍可滲透紙的程度而已。
2.肛裂部位
肛裂部位通常發生在肛門上皮部分,有前、後、中之分。據統計,肛裂患者中約有60%發生在肛門後方,30%發生在肛門前方,10%發生在肛門中間位置。女性肛裂大都發生在肛門前方。
這是由於肛門孔被前方的恥骨和後方的尾骨所緊緊固定,且能左右伸縮,而前後則伸縮性小,故硬便通過時容易受傷。
由於內括約肌常痙攣收縮,裂口供血不足,且受到糞便和肛腺分泌物的刺激、感染,使裂口邊緣增厚、周圍充血、底硬,可見內括約肌環肌纖維。其感覺敏感,輕微刺激可引起的劇烈疼痛。
裂口下端皮膚因炎症改變,淺部靜脈和淋巴回流阻礙,引起水腫和纖維變性,形成結締組織外痔。裂口上端肛門瓣和肛乳頭水腫和纖維變性,形成肥大乳頭。
裂口的側緣纖維變硬,周圍組織發生膿腫,破潰到肛管,形成肛瘺。
裂口底部內括約肌纖維變性明顯,處於痙攣狀態,肛管壓力增高。
總之,肛裂可見到裂口、結締組織外痔、肛竇炎、肛門梳硬結和瘺管幾種病理改變。
顯微鏡下可見肛管皮下肛竇通道、上皮樣囊腫、肛腺、腺管進入平滑肌和纖維變性。
3.肛裂引起的劇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