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裂所產生的疼痛是難以忍受的,有人形容痛得無法動彈,也有人形容像被火燒、火燙的一樣。這種劇痛,有的數分鍾即結束,有的可延續數小時。但在肛裂初期這種情況很少有。
這是肛裂傷口的疼痛,影響到肛門內括約肌,引起反射性痙攣所致。
有很多人,一旦肛裂惡化,而變成帶有慢性炎症的潰瘍,就會有痙攣的經驗。此時隻要稍微洗一下溫水澡,疼痛即逐漸消失。
4.恐懼來自排便
有人由於患了嚴重的肛裂,排便時肛門處痛得不得了,因而產生了一種看見廁所就冒冷汗的恐懼感,為了避免產生這樣的痛苦,這些人往往會采取節食的方法來減少大便的次數,其實,糞便中含有相當多消化器官內新陳代謝的殘渣,即使不吃飯也會排便。
有些肛裂患者為了減輕痛苦,有時不問醫生便自行采取自以為是的對策,其結果不僅沒有達到預想的目的,反而有愈發嚴重的趨勢,這不得不引起肛裂患者的注意,以下所述的,便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一些現象:
肛裂患者,為避免排便的痛楚,會不知不覺地抑製排便。
本來有肛裂的人就會有便秘,再加上抑製排便,糞便會更粗更硬,排便時就更易刺激傷口,自然也就更痛苦!
然而有人自認為:“唉呀,便秘了!”就立刻使用通便劑。糞便因之變軟或呈水狀,由於量少,一天要排好幾次,傷口不斷受到糞便汙染,愈加疼痛,而且會演變為炎症。下痢和便秘交互出現,於是形成惡性循環。
5.梅毒引起的肛裂的診斷
梅毒引起的肛裂與普通肛裂有所不同,其在臨床上不難診斷。
梅毒引起的肛裂,初起為肛門部發癢,刺痛,抓破脫痂後可生成潰瘍,裂口一般不痛,常常有少量分泌物粘於潰瘍麵。裂口繼發感染或潰瘍累及括約肌,即感疼痛。潰瘍常發生在肛門的兩側,呈梭形,邊突起、色紅,底淡白色,常伴有腹股溝淋巴結腫大,康氏反應呈陽性。
6.肛裂的診斷
肛裂症狀有明顯特點,隻要詳細訊問病史病程,以及疼痛、出血特點,診斷並不困難。但在診斷時,為了提高診斷的準確性,防止失誤,應嚴格按問診、觸診、視診及活體組織檢驗幾個方麵加以鑒別診斷。
(1)視診:急性肛裂肛門部可見分泌物,牽開臀部可見肛裂下端,如用探針輕觸裂口的下端,可引起疼痛;慢性肛裂常見有結締組織外痔。
(2)指診:因括約肌痙攣肛門收緊,如用力過猛,常引起劇烈疼痛,有時須在局麻下檢查。肛門內摸到的裂口,急性者邊緣軟,底淺,有彈性,觸之敏感;慢性者邊硬突起,底深,無彈性。
(3)窺器檢查:可見卵圓形潰瘍,或見細小裂口。急性肛裂的裂口邊緣整齊,底淺紅色;慢性肛裂的裂口邊緣不整齊,底深灰白色,有的嚴重肛裂者還可看到括約肌纖維。
(4)鑒別診斷:須與結核性潰瘍、梅毒潰瘍、軟下疳和上皮癌等潰瘍相鑒別。其中潰瘍性結腸炎和肉芽腫性結腸炎並發之肛裂極易鑒別。
(二)肛裂分期
肛裂分期常有二分法、五分法、三分法。
1.二分法
(1)急、慢性分類法:急性肛裂:指肛管皮膚新鮮裂口,無乳頭肥大和哨兵痔。
慢性肛裂:指肛管陳舊裂口,經反複感染後形成潰瘍,合並有創緣硬結、乳頭肥大和哨兵痔等。
(2)早、晚分類法:早期肛裂:裂口新鮮,尚未形成慢性潰瘍,疼痛較輕者。
陳舊性肛裂:裂口已呈梭形潰瘍,同時有哨兵痔、肛竇炎或肛乳頭肥大,並有周期性疼痛。
2.五分法
多為國外學者采用。
(1)狹窄型:內括約肌呈痙攣狀態,肛管緊張狹小,有典型的周期性疼痛,在肛裂中此類占70%以上。
(2)脫出型:由內外痔脫出、發炎所致肛裂。疼痛輕,肛管無明顯狹窄。
(3)混合型:狹窄和脫出型混合而成的肛裂。
(4)脆弱型:肛管皮膚濕疹、皮炎引起的淺表性潰瘍。
(5)症候型:如克隆氏病、潰瘍性大腸炎、肛管結核、梅毒等症候性肛裂。肛管術後創傷延遲愈合的裂口也屬於此。
3.三分法
三分法是臨床上普遍采用的方法,簡便實用,明確易行。
(1)Ⅰ期肛裂:也稱初發肛裂,即新鮮肛裂或早期肛裂。肛管皮膚表淺損傷,創口周圍組織基本正常。
(2)Ⅱ期肛裂:也稱單純肛裂。肛管已形成潰瘍性裂口,但無合並症,無肛乳頭肥大、哨兵痔及皮下瘺管等。
(3)Ⅲ期肛裂:即指陳舊性肛裂,一般指肛裂三聯症,也包括四聯症或五聯症等提法。其表現為,裂口呈陳舊性潰瘍,合並肛乳頭肥大及哨兵痔,或伴有皮下瘺管及肛隱窩炎症等。
(三)由肛裂見到的幾種病理改變
1.肛門梳硬節
1)概念
胚胎發育過程中肛腺可消失,但可留有纖維上皮管狀的肛門梳,造成先天性直腸頸狹窄,稱為肛門梳硬節。
肛門梳位於齒線和白線之間的環形區內,由較厚的彈性結締組織纖維和肌纖維固定於肛管黏膜上皮。表麵平滑發亮,顏色介於黏膜上皮之間,覆以移行上皮。在直腸頸下部黏膜下層內,由較厚的纖維組織組成,內有上皮無汗腺、皮脂腺及毛囊,肛門梳處如長期慢性充血,肛門梳深處有纖維組織附著,內括約肌下緣有纖維組織增生,肛門梳變厚,上皮層缺血,失去彈性,肛管變硬,不能完全開張,引起排糞困難,形成肛門梳硬結。該病多見於老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