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痔瘡能否不治自愈

生活中確有一些病在人們不經意中或有意識不去管它的情況下,自己就自愈了。有這種經曆的人,極易對自認為無關緊要的病也采取同樣辦法置之不理,這樣做是很冒險的。

一、痔的形成

痔的早期,用藥物治療是可以控製發展的;而在晚期,必須采用手術治療方可痊愈。由於在痔的晚期,肛門直腸血管功能障礙已較明顯,直腸靜脈叢業已曲張淤血,此時不經治療自行痊愈是不大可能的。

痔瘡盡管不是危及生命的疾病,但它由於處於人體排泄口,稍有不適,則會影響人的情緒,妨礙學習、工作。特別是內痔,常常會出鮮血,有時血量較多,可造成貧血、營養不良。內痔日久,還易使黏膜糜爛、感染形成肛門周圍膿腫、肛瘺等疾病。對於許多人來說,一遇到便血,即想到是痔瘡,不太引起注意,使得把一些真正的疾病如腸道腫瘤等掩蓋,延誤了最佳治療時機。有一男性患者,26歲,便血2年,因近期加重就診。自訴在多家醫院看內科,使用治療痔瘡的藥物時有效,常反複,到醫院經指診和直腸鏡檢查,取病理活檢,證實為一潰瘍性直腸癌,且已廣泛轉移,腸道已融合成片,失去了最佳治療時機。此例實屬可惜。

二、預防措施

痔瘡這病是一個棘手疾患,還是及早根治為好,以免病情加重,引起更加嚴重的後果。

在沒有患痔時,針對每個人的具體情況進行有效的預防,便可避免痔的發生;一旦患有痔,必須先對痔進行徹底治療,再在日常生活中堅持有效的預防措施,方可防止痔的複發。有些病人,在痔的症狀明顯時,如便血及肛門腫痛等,采取了一些簡單的預防措施,如熱水坐浴等,症狀暫時消失後,就產生一種僥幸心理,以為痔沒有了,事實上痔依然存在。因此,從痔的預防方麵來看,已有的痔如不經徹底治療,僅采用單純預防,是不可能痊愈的。痔的預防和治療應有機地結合,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第二節)中醫對痔瘡病的認識

一、中醫病因說

中醫認為,痔瘡的發病因素與風、濕、熱、燥、氣虛、血虛有關。

《症治要訣》雲:“血清血色鮮者,為腸風。”腸風者,“久風入中,則為腸風飧泄。”即表明症由風從經脈而入,客於腸胃,或外淫風木之邪,內乘於腸胃所致。在便前時時便血,隨感隨發,血清而色鮮,四射如濺。由此可見,腸風即風下血,與內痔症狀幾近一致。《見聞錄》說:“純下清血者,風也。”說明風邪可引起下血,且由於風邪善行數變之特性,血色鮮紅,呈噴射狀。《醫宗金鑒》說:“肛門圍折紋破裂便結者,火燥也。”指出了該病的發生多因飲食不節,過食辛辣,燥熱內結傷陰,大便幹結所致。《見聞錄》曰:“色如煙塵者,濕也……”指出了無論內傷飲食,恣食肥甘,還是久居濕地,均可使濕熱蘊阻肛門,經絡阻隔,氣血凝滯,而誘發痔瘡。《丹溪心法》雲:“痔者皆因髒腑本虛,外傷風濕,內蘊熱毒……”更明確地指出了火熱傷津、熱毒內蘊可誘發痔瘡。而《黃帝內經》則更早指出:“又有婦人生育過多,力盡血枯,氣虛下陷,及小兒久痢,皆能使肛門脫出。”說明了氣虛、無力收斂攝納是該病發生的重要原因。《靈樞·決氣篇》雲:“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說明脾胃功能差,可致生血功能低下,血虛不能濡養肛門,則會出現痔瘡、便血,反之,痔瘡便血日久,可致血虛加重。綜上所述,中醫學認為,痔瘡發病的原因,不外這幾種,可單獨致病,也可同時存在,因而為中醫治療痔瘡奠定了理論基礎。

二、痔瘡的中藥內治法

中醫的內治法,目前臨床上也較常用,主要用於Ⅰ期內痔、年老體弱者;或者Ⅱ期、Ⅲ期內痔兼有其他嚴重疾病,如心腦肝腎等功能障礙,不能耐受手術者。此外對痔瘡初起的一切炎症均有較好的療效。總的來說,中藥以益氣固脫、收斂止血為總綱,但根據個體素質的不同,當辨證論治。

(1)清熱祛風涼血,多用於風熱腸燥便血,血栓外痔初起。

(2)清熱利濕,多用於肛門腫痛,甚則流膿者。

(3)清熱解毒,用於肛門腫痛、發燒者。

(4)養血補血,用於身體氣血不足或久病氣血虛弱者。

(5)清熱通裏,適用於熱結腸燥便秘,熱甚便如羊糞球,熱結旁流,便堅而出血者。

(6)生津潤燥,用於血虛津虧,便秘者。

(7)補中益氣,則用於小兒或年老體衰或經產婦氣虛下陷者。

隻要組方得當,不失大法,內治法對痔瘡的治療效果是肯定的。

三、痔瘡的中藥外治療

中藥外治法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千百年來,曆代醫家經過臨床實踐,總結了許多方藥,當代治療痔瘡的許多藥,多數也是由此而來,中藥外治法,集中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麵:(1)熏洗法:即把藥物加水煮沸或用散劑衝泡後,先以其蒸汽熏肛門部位,待其藥液溫度降至37~40℃時,以毛巾蘸藥液熱敷患處,或坐入其中,使肛門浸於藥液中即可。每次坐浴15~20分鍾,可稍加溫。一般選用收斂止血、清熱解毒之中藥,具有活血、消腫、止痛、止血、收斂的作用。主要用於Ⅱ、Ⅲ期內痔、嵌頓痔,以及各種外痔及其炎性病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