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敷藥法:把消炎、止痛、生肌、收斂止血的中藥粉碎後,以水或其他基質調敷於肛門患處。可於每次便完後,先坐浴,再外敷藥物。
(3)中藥膏:是利用現代製藥技術精煉的中藥製劑,既保留了傳統醫藥的作用,又方便病人攜帶及用藥,如馬應龍痔瘡膏、九華膏等。
四、中醫治療痔瘡的特點
中醫對痔的治療,強調辨證論治,主張針對不同病因、病變、體質、年齡進行靈活的治療。其治療方法也分藥物療法和手術療法:
(1)藥物療法:分內服藥物和外用藥物兩種。根據不同病因服用不同的中藥湯劑和丸劑。瀉火涼血用涼血地黃湯,益血固脫用益氣湯、提肛散等。外用藥物如解毒活血止血熏洗劑、複方荊芥熏洗劑及栓劑如洗必泰痔瘡栓等。
(2)手術療法:如枯痔療法,結紮療法等。
(3)中醫治療有以下特點:
①治療全麵:中醫治療從機體全身到肛門局部都能兼顧,有治標的方法,也有治本的療法,因此治療較為全麵。
②方法簡便:無須複雜的手術,操作也較為簡便,如枯痔療法,雖然也是手術操作,但比西醫手術簡便易行。
③不足之處:如枯痔療法麻醉不全,治療過程中病人痛苦較大;治療不徹底,可複發;還可發生術中和術後的大出血等並發症。
(第三節)痔瘡的治療方法
痔的治療方法很多,歸納起來,可分為兩大類,即手術治療和藥物治療。
一、痔瘡的手術治療
1.手術切除法
痔切除的西醫手術方法很多,一般可分為兩大類:
(1)結紮切除法:其代表有Milligan-Morgan法。對付內痔核最好的方法,在現階段來看,是結紮切除法。所謂結紮切除法,是將肛門呈放射狀切開,並在痔核裏麵用線將輸送血液到此處的上痔動脈的血管結紮,然後把所脫出的痔核加以切除即可。這是由於內痔痔核最易產生在上痔動脈分枝的3個地方的緣故。傷口通常不縫合,讓肉芽組織自然生長。結紮動脈的線,也大約10天以後會自動脫落。這種手術方法既不痛,且手術隻需15~30分鍾,住院1星期,就能完全消除痔的煩惱。操作方法是腰麻或骶麻後,充分暴露痔,用血管鉗夾持痔的末端部(齒線部)向外牽拉,使痔間黏膜充分顯露。用左手夾持一欲切除痔的血管鉗,再用一血管鉗牽起痔的肛緣皮膚,用右手持剪將痔的基底部皮膚“V”字形剪開。剝離“V”字形皮瓣至痔根部齒線處。由痔底部中心進針,穿越內括約肌下端,由齒頂部中心出針,結紮痔的半側。再用線在向外牽拉下結紮另半側痔,剪除已結紮痔的線上部分,使肛管和皮膚部創麵開放,以便於肉芽修複愈合。此外,還有Bocon法。其操作方法的特點是外痔剝離後將內痔鉗夾切除,在鉗下行內痔黏膜連續貫穿縫合術。
(2)縫合切除法(閉合式痔切除術):其代表方法是完全閉合式痔切除術。操作時,病人通常采取截石位,外痔剝離至齒線上,高位結紮內痔基底部,切除痔,用腸線連續縫合創麵,使創麵呈縱行的放射狀,術後控製排便。7~8日後拆線。
(3)環性切除術:即將環狀的混合痔,利用木栓或環切器加以固定,然後在齒線上將痔與部分直腸黏膜環狀切除一周,用邊切邊把皮膚黏膜上、下緣加以縫合,切除完畢後使傷麵呈環周樣。
(4)外剝內紮切除術:沿外痔的外側遠端,作棱形或扇形切口至外痔,充分剝離外痔至齒線,破壞痔的毛細血管團。在齒線處,結紮剝離之外痔,並同時結紮同點內痔,切除多餘之組織,保留結紮之殘端,以便使組織自然脫落。
另外手術時麻醉也很重要,大體有三種麻醉方法:
(1)局部麻醉:這是目前治療痔的常用方法。①常用0.5%~1%的鹽酸普魯卡因15~20毫升左右,注入肛周皮下肌層。②0.5%的利多卡因,劑量和用法同前。一般是對有普魯卡因過敏者采用,效果相同,隻是毒性略大於普魯卡因。
(2)骶管阻滯麻醉:多在西醫手術切除治療中應用。骶麻是將麻醉藥液經骶裂孔注入骶部硬脊膜外腔的一種麻醉方法。它的優點是麻醉範圍隻限於會陰和肛門,比局麻充分且維持時間長。缺點是骶裂孔變異較多,常因操作困難而失敗。
(3)蛛網膜下腔阻滯麻醉(腰麻)及硬脊膜外腔阻滯麻醉:這類麻醉雖然麻醉範圍較大,鬆弛肌肉效果較好,但臨床上多用於腰部及下腹部手術,痔則較少采用。
究竟選用哪種麻醉方法,需根據病情決定。根據臨床實踐,以局麻最為適用,假如再配合長效麻醉,則術後還能保持一定時間的止痛效果。在采用局麻時,一定要在注射方法上下工夫。要求注射時操作輕柔,將麻醉液均勻注入肛門周圍皮下肌層,特別是骶尾下部注射時應由淺而深,藥量適當增加些。一般注射量為1%普魯卡因15~20毫升即可,不宜過多。若西醫手術切除,因操作時間較長,可采用骶麻,以增強麻醉效果及延長麻醉時間。
2.枯痔療法
顧名思義,枯痔療法就是將痔根萎縮。
枯痔療法:中國唐代已有萌芽,經曆代醫學家不斷改進,已形成現代的枯痔釘及枯痔散兩種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