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藥物注射到骨盆直腸的各個間隙後,使局部產生無菌性炎症,引起局部纖維化,使韌帶因纖維化而拉緊,固定直腸的位置。

③藥物注射到筋膜間後,使筋膜粘連,使直腸與周圍組織固定。

注射療法的優缺點:優點是操作簡便;可多次使用;並發症和後遺症少。缺點是適應症僅限Ⅰ~Ⅱ期內痔;複發率高;注射液的量不易掌握,量過多會造成痔硬結過大、壞死太大出血等並發症。

(5)注射療法的適應症:藥物注射治療痔瘡並不是萬能的,總的來說,凡無並發症的內痔均可采用注射,具體適應範圍有以下幾個方麵:①Ⅰ期內痔:是藥物注射療法的最佳適應症,注射後可較長時間無任何不適症狀,達到完全治愈。

②Ⅱ期內痔:痔核較小的,注射後基本可治愈,而痔核較大者或接近於Ⅲ期內痔者,則效果較差,可減輕症狀,使痔核縮小,不再脫出肛門外,出血可停止,但常有複發,此類痔瘡,采用手術療法為好。

③Ⅲ期內痔:藥物注射,屬姑息療法。痔瘡症狀較重,內痔長期脫出肛門外,且伴年老體弱,患有多種疾病,全身狀況較差,難以耐受手術者;或長期出血,嚴重貧血者;或因種種原因暫時不能手術者,均可采用藥物注射療法。

(6)注射療法的禁忌症:藥物注射的作用,是使注射部位的曲張靜脈周圍產生無菌性炎症,引起纖維組織增生、瘢痕化,瘢痕攣縮而引起痔核萎縮、固定,因而,凡肛門部位的皮膚疾病,以及長期脫出肛門外已纖維化的痔核,不可用藥物注射。歸納起來有以下幾點:①各類外痔不能注射,是由於外痔是由肛緣皮膚皺襞摩擦發炎等所致,外表覆以皮膚組織。

②伴有肛瘺、肛裂、肛竇炎、直腸結腸炎,以及內痔糜爛較重者,均需先行治療伴發症後,方可行藥物注射。

③久脫肛門外之內痔,其黏膜已纖維變性,皮膚覆蓋,因而,不可用藥物注射,因藥物注射後,可引起痔核腫脹,肛門內括約肌痙攣,形成血栓,嵌頓,疼痛,壞死。

④內痔伴血栓急性發作者,應在血栓消散後注射。

⑤近期作過藥物注射治療,效果欠佳者,應於注射藥物3~4月後,再行注射或捫及直腸肛門部位黏膜無硬結,黏膜色澤正常時,可再次注射。

⑥糖尿病人或血友病人等血液係統有疾患的患者,禁止作藥物注射療法,以免引起較嚴重的出血。

(7)注射療法中要注意的幾個環節:藥物注射治療內痔,簡便易行,但不當操作,能給患者造成新的痛苦,或使內痔在較短時間內複發或加重,達不到減輕痛苦或治愈的目的。

①無菌操作:肛門直腸部為人體的排泄器官,該部位存在有正常菌群,因此,臨床上把該處的手術稱為汙染手術,鑒於此,就要求在術前應適當讓患者清潔腸道,並灌腸,藥物注射開始前要嚴格消毒,以免注射針頭把細菌帶入黏膜下,誘發黏膜下感染膿腫,形成肛門周圍膿腫或肛瘺,導致新的痛苦。

②注射藥物的深度:當針頭刺入黏膜後,即開始注射,會造成注射藥物過淺,影響療效或黏膜壞死;若進針過深,則會深入到肌層,會導致肌層壞死,誘發感染或大出血。因此,在具體操作中,注射針頭輕輕刺入黏膜後,緩緩進針,略感有阻力時即停止進針。爾後,開始注射藥物,邊注射邊退針,徐徐而動,直至黏膜血管明顯,黏膜出現微白色為止後,拔出針頭,以棉球壓迫針孔,防止藥液漏出或出血。

③藥物注射的劑量:以消痔靈注射液為例,臨床上多以消痔靈注射液與1%的利多卡因1∶1的混合液進行注射。量多以黏膜略發白,血管微現為準,也可根據實際情況而定,增大或減少注射量,但多數情況下總量不能超過80ml。另外,痔核黏膜有糜爛,但必須做藥物注射者,可注射至痔核略充盈,糜爛麵不出血為止。

在臨床工作中,隻要注意到以上幾個方麵,靈活運用,一般都能取得滿意的效果。

(9)注射療法中常見的並發症:

藥物注射中,由於個體的差異,術者的操作失誤,也可出現一些並發症狀。

①黏膜壞死:由於藥物注射量過大、過快,可使黏膜動脈、靜脈完全阻斷,黏膜蒼白,壞死。小麵積的黏膜壞死,經過換藥治療,幾天後可愈合;大麵積的壞死,可造成大出血,造成比較嚴重的後果。

②肌層壞死:多是由於消毒不嚴,致使針頭把細菌帶入黏膜下層,或注射藥物過深至肌層,引起肌層壞死、感染,形成肛門周圍膿腫等症。

③肛門直腸部位疼痛、墜脹:多是由於注射過快,使肛門部黏膜產生小硬結,或是由於注射藥物滲入皮下,都可引起肛門長時間墜脹、疼痛、裏急後重的症狀。

4.冷凍療法

1969年Lewis首先采用液氮冷凍方法治療等,通過冷凍直接破壞細胞膜和細胞器而導致痔組織壞死脫落。

即使用冷凍機,以液態氮作冷凍劑,把冷凍探頭降溫至-196℃以下,在肛門鏡下,把痔核吸引出來,把探頭緊扣於痔核,在2~3分鍾內,把痔核凍成塊,使其壞死、脫落。

治療方法:病人采取側臥位,以0.1%的新潔爾滅溶液消毒痔區,在肛門鏡下將冷凍頭伸入痔區,壓於內痔上,待內痔完全形成冰球後,可退出冷凍頭,肛內納入紅黴素或洗必泰痔瘡栓即可。操作後每日排便,坐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