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木耳以原品烘幹,而略帶黃色最好,假如是雪白色,則是經硫黃熏過的,效果較差。
【驗方七】幹木耳40克,用開水泡軟,每天清晨空腹燉食,輕者1斤可治好,重者2斤即可,治內、外痔皆有效。
也有人以木耳煮羹吃,具有神效。
【驗方八】金針菜60克和紅砂糖60克,以水煮後食用。金針菜能去除濕熱,而紅砂糖也可治療淤血的現象,因而,食用這種食品,能治愈肛門附近的淤血紅腫。
【驗方九】鱉一大隻,去頭足,和肉蓯蓉40克、黃芪40克、槐實40克一同燉,然後食之即愈。無論內、外痔腫均有效。
【驗方十】將綠豆120克塞入豬腸(一條)內,兩端用繩子綁牢,再放入蒸鍋中蒸煮,即可食用。
綠豆有清熱解毒的作用,能治療發炎和紅腫的症狀,肛門是大腸的尾端,因而痔瘡也屬於腸部的疾病,這裏用“同物同治”觀念,奧妙又靈驗。
【驗方十一】將幹海參(新鮮的不宜)5隻,以清水泡洗淨,和2斤裏脊肉燉熱後飲汁(不可放鹽)。
【驗方十二】麻仁12克、黃芩12克、槐花12克、金銀花12克、地榆12克、冬瓜仁12克、甘草7.5克、陳皮12克。以上各藥用2小碗水,煎至八分飲服有效。
【驗方十三】木耳30克與砂糖60克,加水同煮,熟後食用。這種食品對於治療排便時劇痛或出血的現象,都很有效,不論內痔或外痔皆適用。
痔瘡是由大腸發炎而引起的,尤其是有習慣性便秘的人、終日坐著的人及孕婦,更容易染患痔瘡。內痔核發作時,直腸內有膨脹及壓迫的感覺,發炎時更會產生劇烈的疼痛。外痔核發作時,甚至會使患者寸步難行。
木耳有驅除腸熱及止血的功能,而砂糖能鬆弛肌肉的緊張,減輕疼痛。此外,有刺激的東西(如酒之類)最好不要食用。
【驗方十四】豬大腸約4~5寸長,木耳塞滿腸,不加任何佐料,3日一服,至痊愈為止。
豬腸頭甚肥,木耳稍澀,不加佐料,最初幾口自可下咽,但食久往往無味,欲咽不能,故要有恒心,約3次後,出血現象漸漸減少,到了8次左右,即可治好。
【驗方十五】每天早上和晚飯後,食用一條生黃瓜,頭尾不吃,連續半個月,大便就不再有血。
【驗方十六】鮮楊桃切碎搗爛,以涼開水衝服,一日2~3次,每次用2~3個即可。
外用方
【驗方一】適用:痔瘡初起。
配方:孩兒茶、龍骨、輕粉各4克,梅片5分。
用法:將上藥研為細末,先用淡鹽水洗淨患處,然後將藥末幹撒患處,若不濕,則似香油和勻藥末而塗患處。每日2次,連續5~7日為一療程。
注:輕粉有毒,切勿入口!
【驗方二】適用:痔瘡初起。
配方:黑礬190克。
用法:每次用黑礬40克,放入小口罐內,以沸水浸藥,坐在罐口上熏,待不燙手時洗。每日2次,連續熏洗7日。
【驗方三】適用:痔瘡。
配方:馬錢子適量,陳醋少許。
用法:將馬錢子用陳醋磨取濃汁,頻塗於患處,不拘時間和次數,連續塗搽5~7日為一療程。
注:①初塗時有痛感,隨後即清涼不痛。②馬錢子有毒,切勿入口!
【驗方四】適用:痔瘡。
配方:田螺數隻、梅片適量。
用法:將活田螺的泥洗淨,置於碗內,以梅片撒入螺罨,使其吐出自然水,然後將其水頻塗於患處,連續進行5~7日為1療程。
【驗方五】適用:肛瘺、痔漏。
配方:枯礬、黃蠟各40克。
用法:先將黃蠟熔化後,投入枯礬末,和勻,候冷做成藥條,用時納入孔內深處,管化膿出,膿盡再搽,消炎生肌。
【驗方六】適用:翻花痔瘡。
配方:牛蒡子(根)、豬脂各適量。
用法:將前一味藥洗淨,搗爛,與豬脂和勻,製成餅狀,敷貼於患處,每日換藥2次,連續敷貼7日為一療程。
2.痔瘡的藥物保守治療
這是治痔的保守療法,適用於緩解痔的症狀及體弱年老病人。
(1)內服藥物:這裏主要指中藥內服藥物。中醫對痔的治療強調辨證施治。針對痔多屬濕熱風燥火邪傷脈動血,以致氣鬱、滯結而成塊的病機,提出瀉火涼血、祛風除濕、清熱潤燥、解鬱補虛等具體治則。具有代表性的方藥如瀉火涼血用涼血地黃湯(外科大成),清熱、利濕、祛風用防風秦艽湯(外科正宗),潤燥、滋陰、清化濕熱用髒連丸,養血、益氣、固脫用提肛散(外科正宗)。
運用益氣固脫、收斂收血、澀腸化痔的內服中藥,以減少出血或使出血停止,痔核縮小,減少脫出,減輕或消除症狀。該法適用於任何患者。
(2)枯痔散療法:將枯痔散塗於痔核表麵,使痔核壞死,幹枯脫落,傷口自愈。該法適用於Ⅲ期內痔及嵌頓痔。但因枯痔散中含有砒霜等成分,因此,有嚴重的心腦血管病、肝腎功能較差的患者,以及急性炎症的病人、妊娠婦女都不宜使用該療法。
外用藥物,一是采用清熱解毒、固脫澀腸的中藥,煎湯外洗,水溫保持在37~40℃之間,可用於各種病人,均有較好的療效。二是運用皮膚易吸收之中藥或中西藥合劑,做成藥膏、藥布,貼於臍部或骶尾部之長強穴進行治療,也有一定的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