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固醇以被稱為脂肪蛋白的小滴的形式通過血液流動到達身體各組織。現存有兩種脂肪蛋白質:
低密度脂肪蛋白質(LSL)——壞的一種。當過多的低密度脂肪蛋白在血液流動中累積時,動脈壁被堆積物充滿,引發動脈內部狹窄,影響血液的流動並造成高血壓、心髒病。
高密度脂肪蛋白質(HDL)——好的一種。高密度脂肪蛋白作為細胞清潔劑,通過血液流動在您身體內運動,找出沉澱物和廢物並將它們排除細胞,然後有清除作用的高密度脂肪蛋白將廢物運到您的肝髒和其他渠道來消滅廢物。這是一種充滿活力的排毒功能。所以,它是有用的,您有越多的高密度脂肪蛋白,您的細胞越清潔。
您的目標是阻礙過度反應的低密度脂肪蛋白,並增強高密度脂肪蛋白的細胞清洗功能。要做到這點,您需要建立一種內部機製,以便獲得更多的高密度脂肪蛋白。這裏有一套方法,可以增強細胞清洗功能並使您享受更有活力的健康:
戒煙吸煙能消耗有功效的高密度脂肪蛋白,與此同時,它能增加汙染細胞的低密度脂肪蛋白。為了抵抗這種敵對反應,最好戒煙;戒煙對您的身體健康是非常有益的。
保證身體活躍有規律的鍛煉將增加重要的高密度脂肪蛋白的含量。即使是有規律的散步,也將增強高密度脂肪蛋白的細胞清洗功能。一個久坐的生活方式可導致產生更多堆積物沉澱的低密度脂肪蛋白,又能增加您患心血管病的危險。保持活潑的身心狀態就能保持您的細胞清潔。
多攝入膳食纖維因為膳食纖維可以和膽酸結合,生成膽紅素隨糞便排出。攝入膳食纖維少者,膽汁酸在糞便中排出少,血漿膽固醇升高,增加了動脈硬化和心髒病的危險。膳食纖維同時能降低體內的低密度脂肪蛋白的產生。它源自幹豆類食物、黃豆製品、桃仁、杏仁、胡蘿卜、木耳、香菇、柑橘、香蕉等。比較好的來源是穀物大麥、燕麥和燕麥糠製成的食品。
果膠您需要增加用來細胞清洗的高密度脂肪蛋白的能量,果膠正是有這種功能的一種食物。
不要上當受騙!——消耗大塊果凍不是吸收果膠的明智選擇,這樣您隻會攝入大量糖類,大部分果凍 75%是由糖類組成的。您不但不能獲得任何能量,相反您的身體卻困陷於其他由糖類產生的疾病中,所以放棄這個想法。取而代之的是您要得到適量的果膠,要保證吃大量的果皮(當然在清洗過水果後),因為皮中富含高度集中的果膠。一個蘋果大約含有兩克果膠,每天 10 克果膠對增加有細胞清洗功能的高密度脂肪蛋白的含量,來清除有毒廢物超載是有幫助的。
果膠的其他來源包括新鮮的水果,如:香蕉、菠蘿、櫻桃、葡萄、桃子、無花果、西紅柿、梨。每天食用這些食物,將增加您的高密度脂肪蛋白含量並控製沉澱物,以防不需要的低密度脂肪蛋白侵入您的細胞中。
每天食用不超過三個蛋黃,包括那些烹調過的蛋黃雞蛋清中沒有膽固醇,所以可以自由食用(你可以把雞蛋黃喂給您家中的寵物)。其實,吃蛋黃也不等於膽固醇升高。
一個重 50 克的雞蛋,蛋黃為 15 克左右,所含膽固醇約為 280 毫克。每天吃 1~2 個雞蛋,攝入的膽固醇還是很有限的。膳食中的膽固醇,在腸內不會完全被吸收,穀類、豆類、蔬菜及水果類食物有抑製腸道吸收膽固醇的作用。因此,中老年人不用擔心每天吃 1~2 個雞蛋黃會導致膽固醇增高。人體內膽固醇偏高的主要原因,為機體的膽固醇代謝失調,合成高於分解,而不是單純由於所吃膳食中的膽固醇。
蛋黃的脂質主要為卵磷脂,它是一種強乳化劑,能使膽固醇的脂肪顆粒變小,並保持懸浮狀態,從而有利於脂類透過血管壁為組織所利用,避免膽固醇在血管內沉著,故有利於防治動脈粥樣硬化。
每天至少食用三到四瓣大蒜大蒜含有蒜素,可以清除有害的低密度脂肪蛋白,達到清除有毒廢物,清洗動脈,降低膽固醇的作用。
血液黏稠會導致脂肪沉積
年輕人很少會像老年人那樣時刻注意養生,而且其飲食也不會像老年人那樣清淡。年輕人經常會攝入含有過高營養和過高脂肪的食物,他們運動量很大,卻又時常忘記給體內補充水分,這樣很容易導致血液黏稠。
隨著血液黏度的增高,血液會變稠,流動速度也會隨之減慢,造成大量脂質沉積在血管內壁,使各器官供氧不足,導致人頭暈、困倦、記憶力減退。日積月累,當年輕人步入中年甚至老年時,這些平時沉積的脂質塊與衰老脫落的細胞碎屑聚集在一起,容易形成血栓堵塞血管,使依賴該血管供血的組織缺血與壞死,從而引起腦栓塞、栓塞性脈管炎、心肌梗死等病。
要降低血液黏稠度,可采用多喝水來稀釋血液的辦法。最好是在每天清晨、飯前一小時及睡前兩小時飲涼開水,或者有抗凝聚作用的淡茶水;多吃一些蔬菜和水果,降低脂肪。黑木耳具有溶血的作用,長期食用可有效防止血栓形成。此外,經常吃一些含維生素 C 豐富的食物,多參加運動消耗脂肪,熬夜消耗體液後多補充水分,也都能有效防止血液黏稠。
關節不適者應警惕體內尿酸的含量
尿酸是構成細胞核核酸成分的被稱為“嘌呤”的物質代謝後的最終產物,主要由腎髒排出。如果尿酸產生過多,或者排出不暢,就會沉積在人體軟組織或者關節中,容易引起關節紅腫、酸痛、發熱,關節變形等。
要降低身體中尿酸的含量,應當多喝水,少飲酒,不要攝入過多的脂肪和蛋白質,以減少嘌呤的攝入量。嘌呤含量較低的食物有蔬菜、瓜果、蛋、奶、米、麥等,含量較高的則有動物內髒、魚類、蝦類、香菇、黃豆、酵母粉等。肥胖的人血液中所含的尿酸比普通人高,可以用減肥的方法調節,但不要減得過快,以每月減 1 千克為宜,否則脂肪分解時尿酸的排泄量也會減少。
乳酸會破壞人體的酸堿平衡
人在長時間運動或者奔波中機體容易產生乳酸。乳酸和焦化葡萄糖酸在體內不斷積累,會導致血液呈酸性,從而使人體會處於疲勞狀態,腰酸背疼、渾身乏力、動作遲鈍笨拙。
要消除這種疲勞,可以在大量運動後做一些簡單的緩解運動,比如慢跑、伸展和按摩等,也可以喝醋和果酸之類的酸性飲品,抑製乳酸的產生。對於經常在外奔波的人來說,每天喝 30~40 毫升的醋,或者多喝一些以糯米、新鮮水果為原料釀造的酸性保健飲料,都可以起到調節體內酸堿平衡的作用。
行經是女性的一種排毒行為
淤血是人體內的老、舊、殘、汙血液,是氣、血、水不流暢的病態和末梢循環不利的產物。淤血會引起細胞、肌肉的養分氧氣供應不足,引發腰酸背痛,同時身體表麵溫度降低,有寒冷感。
女性每月排出的經血就是一種汙血,行經是女性自身的一種排毒行為。一般而言,月經的正常周期為 28 天加減 5 天,也就是說 23 天到 33 天來一次月經都算是正常。
常見的月經周期異常有三種類型:
1.月經提前,周期短於 23 天;
2.月經延後,周期超過 35 天;
3.月經不定期。
若要維持正常的月經周期,則必須保持體內 PSH 及 LH 激素濃度的相對平衡,任何導致這兩種激素不平衡的因素,都會產生月經不調的情形。
少吃什麼食物可避免月經失調?
少吃冰品,少飲冰涼飲料,尤其是在月經來臨期。
少吃高熱量食物,如肥肉、乳酪、糕點等。
少吃含性激素的食物,如胎盤素、雞睾丸等。
少喝刺激性飲料,如咖啡、茶、酒等,月經來臨期要特別限量。
多吃什麼食物可避免月經失調?
多吃五穀雜糧,可幫助胃腸蠕動、改善消化功能,使月經正常。
多吃菠菜、南瓜等富含維生素 E 的食物,可保證身體製造激素所需的原料。
保持均衡的飲食,尤其是不可光吃肉而不吃蔬菜,以保證機體營養全麵。
多攝取豆類製品,因為豆類中所含的大豆異黃酮素,有調經的作用。
容易月經不調的三種人:
燥熱型:容易口幹口苦、心煩胸悶、月經量多的人。
體虛型:容易疲倦、胃口差、發育遲緩、大便不成形、月經顏色淡的人。
吃冰一族:喜歡吃冰、四肢發冷、痛經和經血伴有血塊的人。
毒素會迫使機體發出預警信號
在日常生活中,毒素在體內積累過多時,機體就會發出各種預警信號,通常表現為以下症狀。
(1)肥胖。細胞的超載、脂肪的堆積是肥胖的真正原因,而毒素過多,影響正常的排泄功能,也是導致肥胖的原因之一。
(2)有口臭,口氣不清新;屁多,且氣味較臭;打嗝、脹氣;腹部脹痛、便秘。這主要是腸道廢物積累過多的緣故。腸道是人體存積廢物最多的地方,也是最容易出現問題的地方,所以是人體排毒的重點部位。
(3)經常感到疲倦、精力不足。經常感冒或體溫過高,容易出汗,手足潮濕。人體的垃圾和毒素增多,就會增加人體各個器官和係統的負擔,容易出現疲勞的現象,免疫力也會降低。
(4)皮膚問題較多,或幹燥或油膩,易過敏,易起紅疹、色斑和小疙瘩。其實,這些都是皮膚以各種形式發出的“抱怨”。皮膚是人體麵積最大的器官,也是排除體內毒素的重要途徑,有人稱它是身體的一麵鏡子。所以,如果皮膚經常出問題,就說明肝髒、腎髒在超負荷工作或工作效率下降。
(5)尿頻(尿色淺淡),尿少(尿色深紅),尿刺痛,四肢腫脹。出現下肢水腫,說明某些致病因素或毒素過多,影響了腎髒的正常功能,使得大量水分滯留體內。腎髒是人體的排泄器官,尿液是人體的排泄物,它們對體內毒素多少反應非常靈敏。
(6)頭腦昏沉,記憶力下降;易怒,情緒波動大。體內毒素過多,器官壓力過大或者體內循環不暢,都會導致供血供氧不足,影響大腦的正常工作,引發情緒和精神問題。
一些年輕人看起來非常健壯,卻由於體內毒素積累過多而經常出現以上的症狀。許多人對此並未充分重視,認為是尋常不適,過一段時間,或者吃點藥就好了。
但是,如果此時不及時采取補救措施,人體的自然保衛係統就會本能地尋找新的平衡,以期把過多的毒素排出,如此便加重了體內排泄器官的負擔,導致排泄器官功能減退,進而給毒素造成可乘之機,致使機體朝著疾病的方向發展。
解決日常健康問題、預防疾病的最根本的方法,就是注意日常生活中的排毒和保健,逐步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隻有在日常生活中最大限度地抵製毒素的生成和在體內的堆積,減少疾病侵害的機會,才能保證身體從內到外的健康。
肝負擔過重可能出現的症狀:
頭痛。
盜汗、體臭。
消化不良、胃脹、惡心、便秘或其他胃腸功能紊亂心情不愉快、沮喪、注意力不集中、健忘。
產生過敏反應、或過敏反應加劇,如幹草熱、皮疹、哮喘等。
血壓升高和(或)液體瀦留。
血糖控製水平差,導致疲勞、頭暈、嗜糖或頭暈目眩。
對油性食物或酒精的耐受力差。
排毒是治病的關鍵
生活中,人們患病後,大都按這樣一種思維模式治病——吃藥,打針,理療,手術……如果不見效,再找更貴、更好的藥……總之,很難脫離這種思維窠臼。
任何疾病,從外傷到體內各係統疾病,無論外敷、吃藥、打針、手術及其他療法,都是從外部對肌體施加一種幹預,而人的康複,歸根結底要靠人體內在的自我修複能力和自身免疫能力,這是人本身具備的偉大潛能。
正常情況下,人體可以在 12~24 小時之內,完成整個消化、吸收和代謝過程,也就是食物被咀嚼後,經胃、十二指腸、小腸和大腸的消化吸收,最後由肛門排出的過程。在這一時間範圍內,廢物被及時排出體外,使其無法在結腸中充分地腐化,並被結腸二次吸收,毒素自然就無法通過循環係統重新回到人體。
醫學界的新觀點認為,疾病可理解為“機體對異常刺激引起變化的修複反應”,“症狀即是療法”。發燒,流涕,嘔吐,疼痛,這是機體同疾病作鬥爭的一種形式,或是向人提供的一種警訊。
外國一位名叫比勒爾的醫生,積 50 年行醫經驗得出結論說,致病的根本原因不是細菌的侵襲,在大多數情況下,吃藥隻能在表麵上起一時的作用,而且有副作用,經常服藥會引起新的疾病。
有醫學報道指出:在全世界死亡的人當中,有三分之一長期服用某些藥物。很多醫生認為,藥物均非生命正常所需,其毒副作用不可避免。當今,鋪天蓋地散發廣告的補藥,有相當一部分往往片麵強調、誇大藥效,而忽視整個機體複雜的生理過程,光靠外力增進健康,其原有的生理潛能便因荒廢而衰退,所以說,進補不如排毒。
現實生活中,為了健康長壽,大多數人總是想方設法使肌體攝入更多更好的營養物質,卻很少有人考慮食物在體內能否被全部吸收和毒素能否被排出體外。這種隻重攝入,不重消化吸收,隻重視“進”,不重視“出”的普遍傾向,完全違背了這樣一個客觀真理——生命進程是個複雜的綜合性的過程,把吸收和排泄作為生命活動的統一過程加以辯證研究和對待,才是科學的做法。
治病的關鍵,就是要調動和匡扶肌體的內在潛能,除掉病根,通過增強肌體的自我免疫功能和修複功能,使人健康長壽。而清除體內垃圾,使毒素失去根源,可謂正本清源。同時,排毒療法是安全的,也無任何毒副作用。
哪些人易產生毒素?
蔬菜水果攝入較少者。
與酸奶、海帶、洋蔥等健康食品絕交者。
飲水少,每天喝大量的茶和咖啡者。
每周至少吃三次洋快餐者。
生活無規律,經常加班熬夜者。
缺乏適當的體育鍛煉者。
經常在充滿化學氣體、煙塵、可吸入固體微顆粒等受汙染的環境中活動者。
工作壓力大、心情鬱悶者。
排毒能起到很好的保健作用
排毒能使人體保持健康。根據古印度醫書所說,僅僅采用簡單的清理大腸的方法,就可以使人類避免罹患 80%的人體器官疾病。
國外一名叫拉木爾的醫學博士說:“我們確信不疑,折磨人類的90%的重病,其主要原因是便秘和延遲排便。”波什埃博士在《天然方法治愈自身的藝術》一書中說:“患乳腺癌的婦女,10 人中有 9 人腸道蠕動遲緩。如果在此前的 10~15 年進行相應的預防工作,那麼,她們就不會患乳腺癌和其他任何癌症。”
在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等國家,自古民間就流行清洗大腸和清洗肝髒療法。當地居民認為,每年清肝一次大有好處。有些著書立說並且行醫的人體排毒專家,因治愈了很多不治之症而名聲大振,有的宇航員和衛生部的官員也去找專家排毒。根據排毒專家們的醫療實踐,他們僅僅采用簡單的、在家庭條件下就可以做到的清腸和清肝方法就治好了成千上萬名各類疾病患者。不少患者往往是在醫院感到束手無策時才想起要排毒,認真全麵的排毒,也的確令許多患者喜出望外。
1993 年,德國慕尼黑出版了《病了,怎樣自助》一書,作者、醫學教授弗裏茨·貝斯凱和克勞斯·約裏克說:“各類疾病,包括外傷,60%~80%不需要醫院治療,它們或者能自愈,或者在家庭醫治方法或天然療法下被治愈。”
俄羅斯保健專家安德列耶夫,就排毒對治療疾病的效果問題,作了這樣的概括:“如果能不折不扣地經常地進行自我排毒,特別是能進行包括人體方方麵麵的綜合排毒,那麼,治愈大多數疾病就簡單多了,甚至根本就不會出現這些疾病。”
排毒既能養顏美容又能延年益壽
習慣上認為,經常便秘的人“內熱”較重,臉上會起青春痘。而且,如果隔 2~3 天才有一次大便,大便通常會變得很幹燥,這是腸道對毒素進行重吸收的結果。大便中的毒素不能及時排出,通過腸壁重新被吸收到血液中去,令血液中的有害物質增加,從而加重了肝髒的負擔,使肝髒無法解除過多毒素而導致肝火上升,容易產生色斑。而排毒能平衡人體內分泌,清除淤積在體內的各種毒素,進行“體內環保”,從而使人“顏麵”光潔健康,充滿活力。
研究表明,成年人通過排毒清除人體內衰老的細胞,一個月內可使身體中新細胞的數量增加 10%。半年之後,新細胞的數量可增加到90%,衰老細胞的比重隻剩下 10%。這一比重已和幼童差不多,結果是臉上的皺紋消失了,變得麵頰紅潤,皮膚細嫩,精神矍鑠。
始終嚴格地清理體內垃圾,堅持科學進食,避免產生新垃圾並自覺鍛煉身體,就會益壽延年。堅持上述做法的美國人保爾·布萊克,年輕時疾病纏身,其家族也無長壽史,但他在年逾 90 歲時,精力之旺盛,工作能力之高,記憶力之好,均令人難以置信。他活到 95 歲時,因遇到意外海難身亡,對他的屍體解剖表明,他的心髒和二、三十歲的年輕人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