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高血壓病的預防(2)(2 / 3)

所以,美國醫學界有不少人士都主張,高血壓患者,每年至少要檢查1次肌氨酸酐的含量。

二、血壓維持在多少合適

抗高血壓治療的最終目標是降低心血管疾病和腎髒疾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那麼高血壓患者的血壓應該降到什麼水平才會達到最好的狀態呢?患者情況不問,降壓的目標也會有所不同,可以簡單概括為以下幾點:(1)對老年高血壓病人,血壓應至少降至<187/120千帕(140/90毫米汞柱)。

(2)對伴有糖尿病的高血壓病人,血壓應降至<1796/113千帕(130/85毫米汞柱)。

(3)對中青年高血壓病人,血壓應降至“正常”〔1796/113千帕(120/85毫米汞柱)〕或“理想”〔1596/1064千帕(120/80毫米汞柱)〕水平。

(4)對伴有腎髒損害的高血壓病人(21小時尿蛋白超過1克),血壓應控製在1796/113千帕(130/85毫米汞柱)以下,最好降至<173/100千帕(125/75毫米汞柱)。

簡言之降壓目標就是無論青年、中年、老年血壓均應控製在187/120千帕(140/90毫米汞柱)以下,糖尿病病人<1796/113千帕(130/85毫米汞柱),腎髒損害病人<173/100千帕(125/75毫米汞柱)。對於缺血性腦卒中急性期患者,血壓不宜降得過低,否則會影響腦組織的血流灌注,當病情穩定後,可逐步使血壓平穩下降至理想水平。

三、高血壓病人要查血鉀

臨床發現病人血壓高於正常人的血壓值時,要進一步查明病因,是屬原發性高血壓還是斷發性高血壓。而血鉀是鑒別高血壓病因的一項重要檢查方法,尤其是原發性醛固酮增多症病人,臨床特點就是高血壓和低血鉀兩大症群。因醛固酮分泌過多時,主要病理生理特點為尿中長期大量丟失鉀、氯化物、鎂,排鈉減少,引起血清鉀、鎂及氯化物下降及鈉、二氧化碳結合力、pH升高,出現低鉀、低氯性堿中毒。一般血鉀在3毫摩/升(3毫克當量/升)以下。在長期大量醛固酮的作用下,此種失鉀與其他原因引起者不同,表現頑固而且不易糾正。由於鉀大量丟失,細胞內、外液鉀濃度均下降,特別是細胞外液濃度更低,神經、肌肉應激功能發生抑製,以致表現神經肌肉功能紊亂的臨床症狀,出現陣發性肌肉軟弱和麻痹。血鉀越低,肌病越重。當心肌受累則發生低鉀心電圖異常改變,出現心律失常。在長期大量失鉀等情況下,腎小管上皮細胞功能嚴重紊亂,發生鉀性腎及腎盂腎炎等並發症。

而高血壓病人臨床上經常應用利尿劑降壓治療,如雙氫克尿塞、速尿等,造成失鉀。因此,高血壓病人要及時查血鉀,若血鉀偏低,應及時補鉀,避免引起更多的並發症。

四、腹膜後充氣造影的原因

腹膜後為一疏鬆的組織間隙,在此間隙充盈氣體,能清晰顯示出位於腹膜後的髒器及占位性病變,應攝取所需要的X線平片。

根據X線平片來分析、鑒別。腎上腺腫瘤、腎腫瘤、腹膜後腫瘤(如腹膜後嗜鉻細胞瘤、神經纖維肉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