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種檢查方法對診斷腹膜後腫瘤、腎及腎上腺腫瘤有良好的對比效果,方法簡單易行。
做腹膜後充氣造影,一般無並發症,但病人常感腹脹、不適。
有頸部皮下氣腫等,有時病人感到呼吸困難。對年老體弱、嚴重心血管疾患、高血壓及呼吸功能不全者須禁用這種檢查方法。近幾年多用B型超聲和計算機輔助的X線斷層掃描代替此種檢查方法。
五、腎上腺放射性核素照相的用途
腎上腺放射性核素照相是應用能被腎髒選擇性分泌、濃縮和排泄的放射性藥物,通過掃描或閃爍照相使腎髒顯影,根據腎髒大小、位置、形態和功能情況來鑒別腎髒疾患。適用於腎占位病變、異位腎、先天性畸形、腎結核以及了解腎移植後腎功能及排異情況。
本檢查的臨床意義及判斷標準:①正常形:腎外形呈橢圓形,內外側顯影清晰,內側中間稍凹陷。左腎略高於右腎,腎門相當於第1、第2腰椎水平。放射性分布均勻、腎門區略稀疏。②占位性病變:腎外形擴大或失去正常形態,可見放射性缺損或密度減低區。見於腎腫瘤、腎膿腫及多囊腎。③腎位置異常或畸形腎:如馬蹄腎、遊走腎、盆腔腎等。④腎結核:可顯示放射性缺損或整個腎髒不顯影。⑤其他:可鑒別腎上腺皮質增生或腫瘤。
六、腎動脈血管造影的意義
1.方法
腎動脈造影分為導管法和選擇性腎動脈造影兩種,方法與步驟如下。
(1)導管法腎動脈造影:做股動脈直接穿刺或切開,將導管插入股動脈內,使其尖端達第12胸椎、第1腰椎平麵。以高速度注入造影劑30~40毫升,並攝片,至少每秒攝1張,連續攝3~4張,於注射後15秒做腎實質攝片。徐徐拔出導管,同時壓迫穿刺點並縫合動脈及皮膚切口。
(2)選擇性腎動脈造影:與上法相同,但根據需要可將導管分別送入左、右腎動脈(相當於第1腰椎水平),並做選擇性腎動脈造影,每側注射60%~70%泛影葡胺5~12毫升;欲顯示腎靜脈時應注射造影劑20~25毫升,連續攝片要求同上。本法優點是病人反應較少,較安全,避免了主動脈其他分支與腎動脈的相互重疊,對側腎也不受造影劑的影響;缺點為迷走血管及多源性動脈病變不易發現。
2.注意事項
(1)穿刺、插管應防止產生血腫、動脈炎及栓塞。造影後局部加壓包紮24/小時。
(2)如已有廣泛動脈硬化、糖尿病或過去有過血栓和二尖瓣病變者,插管時間不宜過長,手術後可靜脈滴注肝素100~150毫克。
(3)造影劑濃度不可過濃,以免引起急性腎功能衰竭、橫斷性脊髓損害和低血壓等並發症。
(4)選擇性造影不能做高壓注射,以免引起血管破裂。
(5)造影後應密切觀察24小時,以便及時發現和處理並發症。
禁忌證與並發症:碘過敏,肝、腎功能明顯損害,主動脈高度硬化等,均為禁忌證。可能發生的並發症為:①大出血,見於動脈瘤和高血壓等。②腎功能損害或暫時性抑製。③下肢截癱。
④造影劑注入動脈外,引起疼痛。
3.臨床意義
(1)有助於不明原因的血尿、腎血管疾病、迷走血管壓迫輸尿管的診斷和定位。
(2)有助於腎腫瘤與腎囊腫或腎上腺腫瘤與腹膜後腫瘤的定位和鑒別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