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蠶蛾:又名家蠶蛾,為蠶蛾科動物,其蛹為蠶蛹。蠶沙、蠶蛻、蠶繭、白僵蠶均可作藥。白僵蠶味鹹、辛,性平,無毒;蠶繭味甘,性溫,無毒;蠶蛹味甘。性平:蠶沙味甘、辛,性溫,無毒。蠶蛹含高蛋白質、氨基酸、脂肪油,其中主要成分是不飽和脂肪酸、甘油酸、卵磷脂、甾醇、脂溶性維生素;蠶沙含有機物,包括蛋白質、葉綠素、植物生長素、組氨酸等。
蠶蛹具有降低血壓、血脂的作用。高脂血症、高血壓病患者取蠶蛹油炒食之,每日10克,連服有益。
(5)葫蘆:又名蒲蘆或扁蒲,屬葫蘆科一年生藤本植物。葫瓢有圓形、長形、束腰如葫蘆狀。藥用瓢殼,中醫處方名叫蒲殼。
其味甘,性平,無毒。幹瓢中含葡萄糖及多縮戊糖,鮮葫蘆含胡蘿卜素、B族維生素、維生素C、脂肪、蛋白質等。葫蘆為有效的利尿劑,能治水腫,消同鼓脹;種子有潤腸消炎作用。高血壓病(原發性高血壓)、尿路結石、黃疸型肝炎患者,取鮮葫蘆搗爛絞汁,以蜂蜜調服。每服1小茶杯,每日2次;或者點水服飲亦可,10日為1個療程,久服有效;但須隨時注意觀察病情和症狀的變化。
(6)灰條菜:又名黎,屬藜科植物,初生嫩葉紫紅色,後變綠色,嫩葉可食。莖、葉、種子均可入藥。葉味甘,性平、微寒。
全草含揮發油,葉的脂質中68%係中性脂肪,種子含油554%~1488%。灰條能祛風解毒,但食後經日光照射,可導致“黎日光過敏性皮炎”。因高血壓引起中風者,用藜全草陰幹,每日15~18克水煎代茶飲,有預防和治療作用,1日煎服2次,10日為1個療程,無副作用,可持續服用,以觀後效。
(7)靈芝:又稱菌靈芝或木靈芝,為真菌類多孔菌科植物。是寄生於櫟及其他闊葉樹根部的蕈類,傘狀,堅硬,木質菌蓋似腎形或半圓形,紫褐色,有漆狀光澤。全國各地均有分布。近幾年來,各地均有人工培植,形態有變異,但療效相同。古有五色靈芝之說,即分青芝、赤芝、紫芝等,成分與功效近似。靈芝味甘,性平、無毒,含麥角甾醇、有機酸、氨基葡萄糖、多糖類、樹脂及甘露醇、脂肪酸、生物堿、香豆精、水溶性蛋白、多種酶類。動物實驗證明,靈芝具有鎮靜、鎮痛、抗衰老、保護肝髒、抗菌等奇效。以靈芝為主配以白術、田七、川芎等中藥,能顯著提高動物的存活率,並能幫助動物渡過放射病極期,而使血細胞較早地恢複,受照射動物服用靈芝後,可增進食欲,改善精神狀態。正常人服用靈芝20克,即能降低心率。高血壓病患者,取靈芝6克,甘草5克,水煎飲服。日服2次,10日為1個療程,可持續服用一個時期。
(8)菊腦:又名菊花腦,或叫菊花郎,屬菊科栽培植物。江蘇南京一帶農村做菜食。當地老百姓的房前屋後均有栽培,冬季分根,春季摘采其嫩苗炒炸做菜。其味甘,性平,無毒,含蛋白質、糖類、脂肪、維生素B1、維生素C、黃酮、揮發油等。藥效與野菊相近似,具有清熱涼血,調中開胃,降低血壓之功效。
凡由高血壓病引起的頭痛、目赤、心煩、口苦者,用鮮菊腦之嫩苗煮食,或取其全草及花煮湯飲用,劑量不拘,以自覺舒適為度,可持續服用,尤其夏秋季節,更宜常用。
(9)茼蒿:又名蓬蒿菜,屬菊科植物。一般為野生,亦可人工栽培,九月下種,次春采食,莖葉肥嫩,微有蒿味,故名茼蒿。
花深黃色,狀如小菊。唐孫思邈收載於《千金方》,流傳至今,曉者甚廣。其味甘、辛,性平,無毒,含揮發油、蛋白質、脂肪、維生素、磷、鐵、鈣等。具有清血、養心、潤肺、除痰之功效。高血壓性頭昏腦漲,用鮮茼蒿200克,洗淨切碎,搗爛取汁,溫開水和服,每服1酒杯,每日服2次;或者取鮮檾蒿菜和鮮菊花腦各60克,煮湯服飲,每次1小茶杯,日服2次,可持續服用一個時期。
(10)梧桐:又稱青桐,屬梧桐科落葉喬木。花在農曆穀雨前開,形似小喇叭,種子如豆,稱為梧桐子,可炒熟食用或榨油。
花、葉、種均可入藥。其味甘,性平,無毒。梧桐子含脂肪油、蛋白質、非氮物質,並含咖啡因。油中含蘋果酸,葉內含甜菜堿、膽堿、β-香樹脂醇、β-香樹脂醇乙酸等,皮含水分、粗蛋白質、粗脂肪、粗纖維等。據臨床觀察,具有鎮靜、降壓、明日、平肝、補氣養陰、烏發之功效。高血壓者,取梧桐嫩葉30克,煎水代茶飲,日服1次,10日為1個療程,可持續服用一個時期。
六、中藥治療高血壓病
辨證施治是祖國醫學診治疾病的經典方法,對高血壓病人也是因人而異,辨證施治。一般按下述辦法進行分型治療。
(1)肝陽上亢型:病人主要表現為頭痛、頭暈、頭脹,麵紅耳赤,心煩易怒,睡眠不寧,大便幹結,舌紅少苔,脈弦有力,治宜平肝潛陽。常用方劑為天麻鉤藤飲加減、龍膽瀉肝湯或高複1號加減。
天麻鉤藤飲方劑為:天麻、鉤藤、生石決明、山梔、黃芩、川牛膝、杜仲、益母草、桑寄生、夜交藤、朱茯神。該方劑中天麻、鉤藤、石決明均有平肝息風之效,是為主藥。
龍膽瀉肝方劑為龍膽草、黃芩、杜仲、桑寄生、夜交藤、朱茯神等。
高複1號為一驗方,由臭梧桐、羅布麻、野菊花、桑寄生、薑半夏等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