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肝腎陰虛型:病人主要表現為頭暈耳鳴、腰酸腿軟、手足心熱、睡眠不寧等,舌質幹紅少苔,脈弦細。治宜滋陰養肝為主。
用六味地黃湯合並“一貫煎”加減,六味地黃湯組成方藥為熟地、山萸肉、山藥、澤瀉、丹皮、茯苓,“一貫煎”組成為生地、北沙參、麥冬、當歸、枸杞子、川楝子等。
(3)陰虛陽亢型:除具一般陽亢症狀外,尚有眩暈耳鳴、失眠健忘、心悸等,舌質絳紅而舌苔黃,脈弦細數。治以滋陰潛陽。
常用方劑為杞菊地黃湯或高複Ⅱ號加減。
杞菊地黃湯係在六味地黃湯基礎上加枸杞子、菊花,兼有養陰平肝、滋水明目之作用。
高複Ⅱ號驗方之組成為生地、白芍、桑寄生、肉蓯蓉、牛膝、草決明、野菊花、黃芩、珍珠母、茯苓、澤瀉、丹皮。
(4)陰陽兩虛型:該型病人主要表現為四肢發涼無力,頭痛耳鳴,腰酸腿軟,陽痿遺精,舌淡苔白,脈沉。治宜育陰助陽。常用金匱腎氣丸加減:幹地黃、山藥、山萸肉、澤瀉、丹皮、肉桂、附子。方中附子、肉桂溫補腎陽。其餘六味係六味地黃丸,滋補腎陰。
由於具體病人千變萬化,兼有夾雜症者頗為多見,應根據不同情況辨證施治,隨證加減。一般上述幾型兼內風者,可加潛降息風藥;兼有血瘀者,加入活血化瘀之品如當歸、川芎、紅花等。
七、常用的中藥製劑治療高血壓病
中醫中藥治療高血壓的方法很多,但由於曆史條件和科學水平的限製,很多方法尚不能用現代科學加以闡明。另外,高血壓必須長期服藥,目前的中藥煎劑煎者不便,病人不易長期堅持。
一些中藥浸膏及衝劑含糖量大。藥物含量太少,因此劑型亟待改進。
據研究,中草藥中大約有近400種藥物具有降壓作用,但真正用於臨床的隻有數種。
漢防己甲素是中藥漢防己中提取的降壓生物堿之一,被公認為有效的降壓藥物。該藥可靜脈注射,不但應用方便、降壓快,而且無血壓突然下降過快引起心、腦、腎等主要髒器供血不足的副反應,故認為是對高血壓急症一種安全有效的製劑,已廣泛應用於臨床。該藥之降壓機製可能是直接擴張血管,抑製血管運動中樞或交感神經係統等。
目前應用於臨床的單味中藥尚有臭梧桐片、旱芹菜酊劑、野菊花片劑等。
複方製劑中,已證明複方羅布麻片、天麻鉤藤飲、二仙湯等有肯定的降壓效果,尤以複方羅布麻片應用最廣。
雖然中醫中藥治療高血壓的效果目前還不如西藥降壓藥,但中藥副反應少,如應用得當也能獲得較好的效果,特別對1、2級(輕中度)高血壓病人。
八、具有降壓作用的常見中藥
1石決明
通過鎮靜、擴張外周血管、增加利尿、調節鈣代謝等途徑而發揮降壓作用。它主要含碳酸鈣,還含有20多種氨基酸、膽素及殼角質等對人體有益的物質。多用於頭昏目眩、目赤、便秘、煩躁、肝腎陰虛、肝陽上亢者。可與菊花、鉤藤、生地等配伍。常規用量15~30克。
2丹參
味道微苦,可直接作用於小動脈壁使血管平滑肌鬆弛,降低外周阻力,擴張血管,減慢心率,還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因而可以擴張冠狀動脈、抗心肌缺血和降低血壓。主要含有丹參酮、異丹參酮、隱丹參酮、丹參酚及水溶性成分丹參素,還含有原兒茶醛、原兒茶酸,維生素E等。並具有較強的鈣離子通道阻滯作用。常用於胸悶、頭痛、舌暗等由瘀血阻滯表現的病人,常規用量5~15克。
3澤瀉
味甘性寒,含有澤瀉醇A、B2,揮發油,膽堿,卵磷脂,維生素B2以及大量鉀鹽。可以通過促進排鈉,減少細胞外液容量,擴張外周血管等來降血壓。屬於利尿降壓藥。具有利水滲濕作用,適用於眩暈、肢腫、舌苔滑膩的病人。常用量5~10克。
4杜仲
味甘性溫,主要含有杜仲膠、生物堿、樹脂等對血管有擴張作用,可以降血壓,亦有降血脂作用。可與枸杞子等配伍使用,降壓效果好。具有溫補作用,適用於眩暈伴腰酸腿軟的病人,常用量10~15克,陰虛火旺者慎用。
5鉤藤
具有平肝息風、鎮靜的功效。它含降壓有效成分是鉤藤堿、異鉤藤堿、去氫鉤藤堿、毛鉤藤堿等。降壓作用與鈣離子拮抗有關,即抑製鈣離子從細胞外進入細胞內,使外周血管擴張,血管阻力下降而降低血壓。與西藥中的鈣離子拮抗降壓藥物相似,但無不良反應。它還能抑製神經節和神經末梢遞質的釋放、抑製血管內感受器從而降壓。用鉤藤30克水煎約十分鍾每日早晚分服,有降壓作用,且可緩解高血壓頭痛、頭暈耳鳴、心悸等症狀。適用於頭目脹痛、眩暈、麵赤、煩躁的病人,常用量10~15克。
6銀杏葉
為銀杏科落葉喬木植物銀杏樹的幹燥葉,含莽草酸、白果雙黃酮、異白果雙黃酮、甾醇等成分。實驗研究和臨床證明,有降低血清膽固醇、擴張冠狀動脈的作用。對治療高血壓、高脂血症及冠心病心絞痛有一定作用。單用或配川芎、紅花。如銀川紅片,用量每日5~10克。
7玉米須
其降壓主要是與擴張末梢血管及對抗。腎上腺素升壓效應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