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吸收不良綜合征的病因(1 / 2)

一、概述

吸收不良綜合征是由多種原因造成小腸吸收功能障礙,營養素不能順利地透過腸黏膜轉運進入組織,而從糞便中排出,引起營養素缺乏。可有脂肪、糖類、蛋白質、維生素、無機鹽和水等某種營養素的吸收不良,也可以有多種營養素的吸收缺陷等。臨床上以脂肪吸收不良較常見,稱為脂肪瀉。

吸收不良可因為特發性、先天性、炎症性和傳染性小腸或胰腺疾病所致,也可繼發於多種全身性疾病。如乳糜瀉為麩質敏感性腸病,是原發性腸道吸收不良綜合征。因小腸黏膜缺乏某種肽酶,不能把麩質代謝產物,α-麩蛋白徹底分解。而α-麩蛋白對小腸黏膜有強烈損害作用。成人乳糜瀉者血清和腸液中已測出抗麩質抗體IgA,糞便測得對麩質的沉澱素。進食的麩質在腸黏膜局部可刺激IgA抗體產生,而且可與1gA形成抗原—抗體原複合物,沉積於腸黏膜,在補體參與下發生變態反應,引起腸黏膜損傷。吸收不良綜合征包括熱帶性和非熱帶吸收不良綜合征及小兒乳糜瀉。流行於熱帶地區的吸收不良綜合征,以慢性脂肪瀉,多種營養素缺乏,口炎、巨幼紅細胞性貧血為特性,用抗生素治療有效;而小兒乳糜瀉和非熱帶性吸收不良綜合征患者,主要是不能耐受麩質而引起吸收不良綜合征。

二、診斷

根據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症狀:持續或反複發作的上腹不適、腹脹、噯氣、早飽、厭食、惡心、嘔吐、胸骨後不適或疼痛、反胃、不安、焦慮、抑鬱、失眠、多夢、心悸、手足多汗和血壓偏低等。因為功能性消化不良很難驗證,因此醫生隻能采用排除方法,即經檢驗後,假如證明患者沒有患上潰瘍、癌症或其他疾病,醫生便會從症狀判斷他是否患上功能性消化不良,並因情況給予患者適當的治療。

三、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因

功能性消化不良又稱非潰瘍性消化不良,是消化道的一種常見的症群:噯氣、上腹部或胸部脹滿,或燒灼樣疼痛。這些症狀不限於某一單個器官或疾病的過程,可有多種病因,而且這些症狀往往不能與病理變化聯係起來,甚至內鏡和X線檢查所發現的也不能來解釋症狀的因果關係。國內學者將這類患者診斷為“慢性胃炎”、“十二指腸球炎”。

引起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原因和發病機製複雜,至今尚未完全明了。其成因可能涉及多個因素。研究顯示出的成因包括有:(1)胃蠕動功能失調(過快或過慢的腸胃蠕動)。

(2)腸胃壁對壓力過度敏感。

(3)幽門螺旋杆菌引起的慢性胃炎。消化不良與幽門螺旋杆菌也有關係:據研究顯示,香港約55%的人胃內有幽門螺旋杆菌潛伏,不過有一半以上的人不會出現什麼病症。幽門螺旋杆菌雖然會引致功能性消化不良,不過研究表明,它引起胃或十二指腸潰瘍的機會較大,而較少會引起功能性消化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