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潰瘍性結腸炎是一種病因不明的,以直腸和結腸的淺表性、非特異性炎症病變為主的腸道疾病,主要累及直腸和乙狀結腸,也可侵及其他部分或全部結腸;病變嚴重者,其中少數可出現10厘米以內的“返流性回腸炎”。臨床症狀以黏液膿血便、腹痛、腹瀉或裏急後重為主;急性危重病例,有全身症狀,並常伴有腸道外疾病和肝損害、關節炎、皮膚損害、心肌病變、口腔潰瘍、虹膜睫狀體炎及內分泌病症。
二、西醫病因
(1)感染因素。尚未發現任何病毒、細菌或原蟲與本病有何特異性聯係。
(2)免疫因素。①臨床常伴有自身免疫性疾病。②體液免疫。③細胞免疫。④免疫複合物存在。⑤腸壁黏膜局部。含有大量的IgG細胞。⑥免疫器官胸腺可以發生增生和腫大。⑦腎上腺皮質激素治療起到良好的療效。總之,免疫學因素研究進展較快,雖還不能全麵係統化。但已初見端倪。感染為直接病因,而後引起自身免疫的致病變原因,漸漸被更多的人接受。
(3)過敏因素特別是對食物過敏,如牛乳等。某些患者,當從飲食中剔除乳類時,可收到比較顯著的治療效果。另外有人發現本病的腸黏膜對機械性刺激有過敏現象;還有人發現部分患者空腸中缺乏乳糖酶,疾病急性發作時,外周血中可見嗜酸性粒細胞增生,激素治療有效;本病患者的腸黏膜中肥大細胞增多,刺激後能釋放出大量組胺物質等,均提示本病和變態反應的關係。
(4)精神神經因素。本病患者的病情複發或惡化,每與精神緊張、內心衝突和焦慮不安等情緒變化有關,因此身心因素在本病的起始和延續中可能起到重要作用。現在一般認為此為誘因,是一種通過自主神經中介作用而產生的結腸的分泌、血管和運動反應失常,每使此病促發或加重惡化。
(5)溶菌酶學說。溶菌酶是一種溶解黏液的酶,其濃度在潰瘍性結腸炎患者中大量增加,而在痊愈時降低,故認為此酶在潰瘍性結腸炎患者體內過渡形成,使結腸失去黏液保護作用,而形成了便於細胞侵襲的局部環境。
(6)遺傳因素。歐美的家族發病率和種族間發病率有明顯的差異,以及本病與某些HLA的關聯性,均與支持和遺傳因素有關。
總之,上述有關因素中,任何一種單獨存在都不足以致病,也不能使病情病勢急轉多變,因此,目前認為本病是受到免疫遺傳影響的宿主反應及外源性刺激交互作用而發生的多因素疾病。
本病以20~40歲年齡者居多,男女發病率差別不明顯。病程漫長,病情輕重不一,常反複發作。本病歐美國家發病率高,患病率40/10萬~100/10萬,發病率3/10萬~11.5/10萬,國內尚未見精確統計報道,但近年似有增多趨勢。
三、中醫學病因病機
(1)感受外邪致瀉,以暑、濕、寒、熱較為常見。其中以濕邪最為多見,因脾惡濕而喜燥,外感濕邪,最易困阻脾土,脾失健運,水穀混雜而下,以致發生泄瀉。
(2)本病不隻是結腸局部的病變,而是一種全身性疾病,與髒腑功能障礙,陰陽平衡失調關係密切。也有學者認為氣血瘀滯在本病中具有重要意義。各種原因影響脾運化水穀精及水濕,腸道傳導水濕及飲食代謝物的功能,導致泄下黏液、膿血便。
四、病理
基本病理改變為:腺體排列紊亂,基底膜斷裂或消失;各種炎症性細胞浸潤;隱窩膿腫形成;黏膜下水腫及纖維化;再生和修複。因為病期不同,組織病理所見也不盡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