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結腸瘺是一種常見的外科病理狀態,因各種原因所形成胃腸道之間的異常通道,腸管與其他空腔髒器之間或腸管與體表之間的病理通道,都屬於腸瘺的範疇若發生在結腸則稱為結腸瘺,結腸瘺可分為外瘺和內瘺兩種類型,腸內容物漏出體外者稱為外瘺瘺管與另一腸管或其他空腔髒器相通者稱為內瘺。
腸瘺是腹部外科常見重症疾病之一,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甚至危及生命。在20世紀70年代以前腸瘺患者病死率在50%~60%。我國在腸瘺的治療方麵,開創了一整套獨到的原則和方法,水平領先於國際醫學界。但是腸瘺病情複雜,死亡率仍舊很高,其綜合治療需要進一步總結和發展。
二、控製感染
最近一項對46例腸外瘺病人的回顧性分析顯示,與膿毒症相關的死亡率仍高達63%,對膿毒症的病人實施外科幹預死亡率達50%。因此,控製膿毒症成了良好預後的關鍵。
三、腸外瘺的局部治療
腸外瘺局部處理是腸瘺治療的一個重要環節。局部處理的目的是有效清除外溢腸液,促進管狀瘺自愈和恢複腸道連續性。早期引流、中期堵塞、晚期修補,已經成為公認的原則。引流可以有效地將漏出的消化液直接引流至體外,不讓其在腹腔內聚積、泛濫。一旦發現引流物中或腹穿液中含有消化液的膿性分泌物,應及時擴大引流,並保持通暢。實踐證明,用煙卷引流或橡皮管引流多達不到目的。用雙套管負壓深坑引流或三腔管負壓引流效果較好,可防止滲出的纖維素和組織碎塊堵塞管腔。
四、確定性手術治療
1.擇期確定性手術
一般指瘺發生後3個月或以上,經1~3個月的治療和觀察仍不能自愈,若無重要器官功能障礙或晚期惡性腫瘤等手術禁忌證,感染消退、營養狀態改善後,多需進行確定性手術治療。其手術計劃應包括:鬆解所有粘連,引流所有膿腫,解除遠端梗阻,切除瘺管,用健康、血供豐富的腸道端吻合。近年來,采用對瘺口周圍局限性剝離,瘺口全層間斷縫合或對合,再用帶蒂腸漿肌層覆蓋瘺口關閉處,即腸蒂漿肌層覆蓋修補術,此術式常用於粘連嚴重,固定的十二指腸、直腸、空回腸甚至結腸的修補,術後極少出現吻合口再漏。當然,對腸瘺手術治療還有其他術式,外科醫師應把握腸瘺確定性手術術式的原則,即必須恢複腸管的連續性,盡可能切除瘺,做到準確切除,精細吻合,正確引流。
2.早期確定性手術
在20世紀70年代將早期確定性手術改為上述的擇期確定性手術。治療措施的策略性改變,使腸外瘺的治療在其他措施配合下提高了治愈率,但治療期長,耗費大。而今早期確定性手術又有可能成為腸外瘺的早期治療方法,是治療策略的再次改變,是值得探討研究的問題。專家最近報告對26例腸外瘺病人進行了早期(距瘺診斷14天之內)確定性手術治療,術後48~72小時給予重組人生長激素,與術前對照,並發症及吻合口漏發生率明顯減少,顯著縮短了治療時間,提高了治愈率。並認為腸瘺早期確定性手術的選擇條件是:(1)瘺發生後2周以內。
(2)除腹腔感染外,無其他嚴重並發症。
(3)無嚴重營養不良。
(4)確定性手術不複雜。
對早期腸外瘺可試行早期確定性手術,在圍手術期加用生長激素,是確保其成功的重要因素。這是對腸外瘺早期確定性手術治療的一種新的嚐試,具有指導意義,但還需要進一步大宗病例多中心的臨床試驗觀察。
五、術前準備
(1)腹腔及腸道急性疾病,未明確診斷前禁用針痛劑,以防掩蓋症狀;禁止灌腸,防止腸穿孔;禁飲食,減輕腸道負擔,同時,為手術做好準備;禁服瀉藥。
(2)置胃管接胃腸減壓器,妥善固定,特別是腸梗阻病人,告訴其不能隨便拔除胃管,因胃腸減壓是治療腸梗阻有效措施之一。
(3)全身衰弱,出現水、電解質、酸、堿平衡失調者,應迅速補充糾正,如快速輸液或補充血容量等。給機體創造條件接受手術。
(4)常規準備。
六、術後護理
(1)了解手術過程,檢查病人身上各條管道,逐一連接與固定,注意保暖。測量術後第一次血壓與脈搏,記錄於護理單。
(2)注意各管道通暢,如胃管或腹腔引流管,經常檢查與擠壓,術後24小時內重視觀察引流液的色澤與量,防止出血。
(3)認真做好出量與入量的記錄,不能依賴家屬陪客報告的數字作記錄,以免偏差。
(4)生命體征的觀察,術後3日內每4小時測量體溫1次,術後6小時內每1/2~1小時測量血壓、脈搏1次,以及時觀察病情變化,腸梗阻者注意腹脹情況及腸鳴音有否恢複,腸瘺病人觀察麵容神態和機體軟弱程度,均能提示病情在好轉或是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