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其他治療方法
1.治療新法
目前,腸瘺基本上均通過上麵的方法進行治療,但也有一些新的嚐試。如專家在纖維內鏡下應用人類纖維粘膠劑對8例低位經腹骶直腸切除術後瘺的病人采用膠封閉治療,取得較好效果。專家在對15例腸瘺病人進行纖維內鏡膠封治療得出完全膠封率達86.6%,並指出此方法易在腸瘺早期階段(不應超出14天)實施,可以縮短住院時間,避免不必要的手術治療。專家運用腹腔鏡對1例結腸切除和疝修補術後腸外瘺病人進行了瘺切除並吻合,無並發症發生。專家報道了應用電刺激神經法治療2例低流量腸瘺的病例。專家在瘺鏡下對9例術後瘺的病人采用清創、衝洗、組織膠封閉治療,所有的瘺均被治愈,其時間平均18.7天,無相關並發症發生。這些方法有待於進一步多病例多中心臨床試驗觀察。
2.中西醫結合
中醫認為腸瘺擾亂了脾主運化水穀及水液的正常生理功能,不能把水穀化為精微物質而轉輸至全身,終而傷及脾胃,致脾胃陽虛。專家在堅持西醫治療原則的基礎上,運用真人養髒湯加減熬汁口服。諸藥合用使因腸瘺所傷之髒器得以培補,使瘺口漸閉。服藥時將湯藥熬成濃汁,每日分多次少量口服,以避免從瘺口外漏,提高湯藥吸收而充分發揮藥效,療效較佳。
專家對21例並發於胃腸手術後的胃腸外瘺,采用中藥白芨糊內服及紅粉凡士林紗布填塞結合西醫綜合治療效果滿意。總治愈率85.7%。認為中藥製劑白芨、紅粉對慢性潰瘍及瘺道有良好的修複作用,可縮短治療時間,增加治愈率,減少並發症發生。
八、恢複和調養
1.輸液護理因為腸道手術病人,多數置胃管,須禁食多天,輸液時需從三個方麵注意:第一質量方麵,要增加高能量藥物與膠體輸入;第二數量方麵,做到以出量補入量加正常需要量,必要時采取24小時持續滴注;第三速度方麵,將全日24小時輸液總量,分成三個8小時或計算出每小時應滴入量,以便計算每小時滴入量,每8小時結算1次,以達到預算中的輸液量為準。因為,腸梗阻、腸瘺病人,均係消化吸收障礙,全身情況較差。腸瘺者,除上述情況外,每日有大量消化液外流,多者可達3000~4000毫升,更應注意及時補充液體和電解質,防止代謝性酸中毒。注意血化驗報告,如K+、Na+、CI-的測定及CO2、CP、pH值之變化,提供醫生作為輸液治療的依據。
2.營養護理
腸瘺病人從造瘺口滴注營養者注意;目前采用的24%要素飲食1000毫升可供熱量1800千卡,能基本滿足成人一日需要量,開始使用時,濃度和數量均應減半,防止嘔吐、腹瀉等並發症,逐漸加至正常量;要素飲食宜當日配製新鮮供給;配製多餘的要素飲食,宜冷藏,溫度不超過10℃,避免變質;造瘺管保持通暢;滴注瓶每日調換,注意清潔消毒;滴注飲食應保持溫熱狀態。若向瘺口內滴注普通高熱量流汁者,流汁要用三層紗布過濾後,再倒入滴注瓶內,以免管道堵塞。
3.傷口護理
術後24小時內觀察傷口有無出血。若表麵皮層有少量滲血,可能為縫合或止血不當,宜稍加壓力,以腹帶包紮壓迫,如出血較多,應采取止血措施。一般清潔傷口2~3日檢查更換敷料,至拆線前不需更換敷料,有滲出和引流的傷口,可用等滲鹽水清潔傷口。腸瘺病人傷口護理:腸瘺滲出液要及時引流至體外,在瘺口低處放置雙套引流管,接負壓吸引器,持續吸引,傷口周圍皮膚要以氧化鋅油膏或凡士林紗布塗抹保護,避免消化液腐蝕。
4.活動鍛煉
術後病情穩定,即采取半臥位,每隔2小時協助左右側身換位,踝關節與膝關節經常做屈伸和旋轉活動,防止下肢腫脹和靜脈栓塞;闌尾炎術後,一般24小時後即可起床活動;腸梗阻和腸瘺病人,根據具體情況,術後48小時可扶持下床,在床邊走動,早期起床活動,可防止腸粘連和再度腸梗阻發生;每天做晨晚間護理時,囑病人深呼吸數次,使肺部擴張良好。
5.練習咳痰往往病人因傷口疼痛,怕咳嗽,可協助和引導病人,咳前先深吸氣,協助者兩手從傷口左右側向中間按壓,用力適當,再囑病人用力咳嗽,如此反複多次,使痰液咳出為止。
6.口腔皮膚護理
按常規進行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