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中西醫藥結合的原則
由於RA確切的病因目前還不甚明了,故確認類風濕關節炎之後,須先確定患者處於緩解期還是活動期,在疾病急性期時,以西藥為主,中藥為輔;在穩定期時,西藥免疫抑製劑和中藥補益肝腎可以兩法並用。在鞏固期時,可以以中藥為主,有改善體質,緩解症狀和減輕心理負擔的獨特優勢,西藥為輔,可減輕毒副作用,中醫治療類風關的原則是:早期驅邪通絡,培本蠲痹;中期是補益肝腎,活血通絡;晚期需加用中藥,搜剔利節。相對而言,西醫用免疫抑製劑攻毒是強項,但對肝腎和骨髓的毒副作用限製了它的發揮。而中醫中藥扶正培本是強項,如能強強聯合,必事半功倍。
二、 扶正與祛邪結合的原則
由於類風關病程長達數十年,病痛纏綿不斷,正邪交爭,虛實夾雜。需要扶正補虛,如益氣健脾,補益肝腎,活血祛瘀等。然而患者有時夾雜著虛寒和濕熱等外邪,也需要溫經祛寒,清熱利濕,搜剔通絡等治則。扶正與祛邪,依據病情,主次有別,在臨床上把握辨證施治,不失時機地調整治療重點。確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三、 理療康複治療
急性期予以神燈、蠟療、全身中藥浴,也可配合針灸、按摩,這樣可使炎症反應減輕,亞急性期及慢性期醋療、超短波、紅外線、溫水浴、礦泉浴等,可促進炎症吸收,防止關節變形。急性期還用夾板製動,一方麵能使關節休息,預防畸形,另一方麵還可穩定關節以增加其功能,但製動時間不能超過2周,而每日應解除製動次數。
四、 心理康複治療
類風關所致的疼痛會貫穿病情的整個過程,患者往往會產生焦慮,抑鬱,情感衝突等心理及情緒障礙。為應付疾病所帶來的生理和心理上的挑戰,應對患者進行積極的心理疏導,幫助其建立自尊及提高自信,從而增強治療的依從性,而且可一定程度改善炎症指標。
總之,對於類風濕的治療與康複,首先要診斷,然後了解疾病的活動度和嚴重程度,製定綜合治療、康複方案,藥物選擇要符合安全、有效,配合理療、心理治療的原則,取得滿意的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