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淋巴瘤和肉芽腫 據報道白血病可有10%病例出現發熱和急性多關節炎症狀,且關節炎表現可先於周圍血象的變化,因而導致誤診。其它淋巴瘤和良性肉芽腫也有類似的報告。
6.萊姆關節炎(Lyme病) 此病是由蜱傳播的一種流行病。通常在蜱叮咬後3~21天出現症狀。臨床表現為發熱,慢性遊走性皮膚紅斑,反複發作性不對稱性關節炎,發生於大關節,可有心髒損害,多影響傳導係統,心電圖示不同程度的房室傳導阻滯,亦可出現神經症狀如舞蹈症、腦膜腦炎、脊髓炎、麵神經癱瘓等。實驗室檢查循環免疫複合物陽性,血沉增快。血清特異性抗體測定可資鑒別。
(二)亞急性感染性心內膜炎
多見於原有心瓣膜病變者。有進行性貧血,脾髒腫大,瘀點、瘀斑,杵狀指,可有腦、腎或肺等不同的瓣膜上發現贅生物。
(三)病毒性心肌炎
發病前或發病時常有呼吸道或腸道病毒感染,主要受累部位在心肌,偶可累及心包,極少侵犯心內膜。發熱時間較短,可有關節痛但無關節炎,心尖區第一心音減低及二級收縮期雜音,心律失常多見;無環形紅斑、皮下結節等。實驗室檢查示白細胞減少或正常、血沉、ASO、C反應蛋白均正常。補體結合試驗及中和抗體陽性。心肌活檢可分離出病毒。
(四)鏈球菌感染後狀態(鏈球菌感染綜合症)
在急性鏈球菌感染的同時或感染後2~3周出現低熱、乏力、關節酸痛、血沉增快、ASO陽性,心電圖可有一過性過早搏動或輕度ST-T改變,但無心髒擴大或明顯雜音。經抗生素治療感染控製後,症狀迅速消失,不再複發。
(五)係統性紅斑狼斑
本病有關節痛、發熱、心髒炎、腎髒病變等,類似風濕熱;但對稱性麵部蝶形紅斑,白細胞計數減少,ASO陰性,血液或骨髓塗片可找到狼瘡細胞等有助於診斷。
【治療措施】
(一)一般治療 風濕熱活動期必須臥床休息。若明顯心髒受損表現,在病情好轉後,控製活動量直到症狀消失,血沉正常。若有心髒擴大、心包炎、持續性心動過速和明顯心電圖異常者,在症狀消失,血沉正常後仍需臥床休息3~4周。恢複期亦應適當控製活動量3~6個月。病程中宜進食易消化和富有營養的飲食。
(二)抗風濕治療 常用的藥物有水楊酸製劑和糖皮質激素兩類。對無心腦炎的患者不必使用糖皮質激素,水楊酸製劑對急性關節炎療效確切。
1.水楊酸製劑 是治療急性風濕熱的最常用藥物,對風濕熱的退熱,消除關節炎症和血沉的恢複正常均有較好的效果。雖然本藥有明顯抑製炎症的作用,但並不去除其病理改變,因而對防止心髒瓣膜病變的形成無明顯預防作用。水楊酸製劑以乙酰水楊酸(阿司匹林)和水楊酸鈉較為常用,尤以阿司匹林效果最好。阿司匹林起始劑量為:兒童每日80~100mg/kg;成人每日4~6g;分4~6次口服。水楊酸鈉每日6~8g,分4次服用。使用水楊酸製劑應逐漸增加劑量,直到取得滿意的臨床療效,或出現全身毒性反應如耳鳴、頭痛、或換氣過度。症狀控製後劑量減半,維持6~12周。水楊酸製劑常有胃部刺激症狀如惡心、嘔吐、食欲減退等。此時可用氫氧化鋁,不宜服用碳酸氫鈉,因後者可減低水楊酸製劑在胃腸道的吸收,增加腎髒的排泄,並可促發或加重充血性心力衰竭。
如患者不能耐受水楊酸製劑,可用:氯滅酸(抗風濕靈)0.2~0.4g,每日3次;或貝諾酯(benorilate)每日1.5~4.5g,分次服用,貝諾酯係阿司匹林與對乙酰氨基酚(撲熱息痛)的脂化物,對胃刺激較輕,吸收後在血中緩慢釋放出水楊酸。
2.糖皮質激素 大型臨床研究表明,糖皮質激素與阿司匹林對風濕熱的療效方麵並無明顯差別,且有停藥後“反跳”現象和較多的副作用,故一般認為,急性風濕熱患者出現心髒受累表現時,宜先用水楊酸製劑;如效果不佳(熱度不退,心功能無改善),則應及時加用糖皮質激素。激素治療開始劑量宜大,可用:潑尼鬆,成人每天60~80mg,兒童每天2mg/kg,分3~4次口服。直至炎症控製,血沉恢複正常。以後逐漸減量,以每天5~10mg為維持量;總療程需2~3個月。病情嚴重者,可用氫化可的鬆每天300~500mg;或地塞米鬆每天.25~0.3mg/kg,靜脈滴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