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肝鬱病程之延長,肝之體用進一步障礙。一方麵,肝體陰血暗耗,出現肝陰虛,進一步累及腎陰,出現肝腎陰虛,表現為頭暈目眩、耳鳴筋惕、腰酸腿困、五心煩熱、夜寐多夢,甚而心腎不交、徹夜失眠;另一方麵,肝鬱氣滯將侵犯其他髒腑,其中脾胃首當其衝,表現為脾胃升降失常。
肝氣犯胃則噯氣頻作,胃氣不降則食少,泛惡欲吐;脾氣不升則食後作脹、腹脹便溏,且易生濕生痰。脾胃升降失常影響飲食納化,使水穀之精微不能化生精血津液以營養五髒六腑,致心血、肝陰、腎精不充,五髒之虛損隨之而來。因此鬱證始病在氣,表現為肝鬱氣滯;久則成勞,因於肝腎陰血暗耗,兼之脾胃失職,化源不足,髒腑失養所致。雖以肝鬱為中心,但心、脾、腎均為所累。
同一精神創傷,在不同鬱症患者,所表現的病證,各有不同,這與患者肝的體用盛衰有關。若肝之體用平衡、肝血充足、氣機條達舒暢,遇事心情豁達,自然無病。若肝之體用充盛,偏於用陽有餘,此時激怒,則易發為肝氣、肝火。
其中,痰火素旺者,可因痰火上蒙心竅,出現癲狂等神誌失常之病證。若素體肝之體用偏衰,久有肝鬱,致心脾氣結,胸悶壓抑,意誌消沉,再遭精神打擊則或表現為髒躁證,見人悲傷欲哭,厭世輕生,或表現為精衝呆滯,凝思,不食不答,徹夜不眠而為抑鬱症。
肝之體用盛衰與先天稟賦、後天所受教育及道德修養、老年期之髒腑氣血衰減有關。常見一些學齡前兒童,自尊心強,遇心情不暢即拒食,強令食後則易嘔吐,並謂胃脘不舒,脅脹頭暈,顯然是肝氣的表現。有些女學生,爭強好勝,急躁易怒,遇心情不舒則胸悶心煩,兩脅小腹作脹,甚而氣火上逆,頭暈鼻衄,或發血崩,表現為肝氣或肝火。
從年齡、所受教育及社會經曆看,此類肝氣、肝火之體用充盛,似與先天稟賦有關。其次,後天所受的教育及道德修養,也直接影響肝之體用。因此在同一精神創傷條件下,文化水平高,道德修養好,工作能力強的人,能夠心平氣和,泰然處之。隨著年齡之老化,髒腑氣血逐年衰減,其中肝,脾、腎起主導作用。“腎為先天之本”,藏五髒六腑之精,既可溫脾胃以助運化,又可養肝體以助肝之疏泄。“脾為後天之本”,可化生氣血以養五髒六腑。肝主疏泄,以利髒腑經絡之氣機升降及疏暢。隨著衰老,腎氣腎精不足,天癸隨之衰減,脾失運化,髒腑失養,肝失疏泄,氣機不暢,其他髒腑氣血之虛損隨之而來。內環境之不穩定,感情脆弱,對外環境適應能力之銳減,使老年人易產生鬱症。
(第三節)鬱症易於化火
前人稱:“百病皆兼鬱,久鬱必化火”,說明鬱症化火極為多見。此火為“鬱火”,是久病出現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的表現。
從以上對鬱症的討論,可以總結出以下幾點:①鬱症是情誌病,多因精神創傷引起。②臨床有廣義、狹義之分。廣義的鬱症是因病而鬱,原發病治療及時則鬱症不一定發生。狹義的鬱症多因精神創傷而發,而且以肝鬱為中心,一般所稱的鬱症即指此而言,是臨床治療的重點。③同一種精神創傷,其發病或表現為癲狂,或表現為抑鬱,與肝之體用盛衰有關。④後天所受教育及道德修養,可影響肝之體用及其症狀輕重,說明心理治療在鬱症治療中占有重要位置。
鬱症在臨床上極為多見,治療中難點多,又易複發,因此療效多不滿意。但在中醫領域中,一方麵是辨證施治,治療方法因人因證而異;另一方麵,症狀治療藥物而廣,數量多,便於臨症選用,這就為鬱症的治療提供了極大的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