鬱火與植物神經功能紊亂極為相似,但鬱火的含義則較植物神經功能紊亂更為廣泛。鬱火的出現,常被患者誤為病情惡化,情緒悲觀,感覺症狀進一步增多加重,形成惡性循環。許多“疑難症”之所以“疑難”,即與並發鬱火有關。
據筆者對65例鬱火患者的治療和觀察,此證以女性多見,男女之比為1∶2.25。可見於各種年齡組,但以40~60歲組最多,共50例,占76.92%。50歲以前女性較多,50歲以後,男性患者有逐年增加之趨勢。職業以幹部、家屬及工人、白領、主管等多見。65例患者就診前已確定的疾病有神經衰弱、偏頭痛、腦血栓形成後遺症、外感、風濕痛、坐骨神經痛、肩周炎、來蘇水中毒所致的末梢神經炎、高血壓、冠心病、更年期憂鬱症、陣發性心動過速、室性心律不齊、高原脫適應症、慢性咽炎、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胃潰瘍、胃下垂、十二指腸炎、淺表性胃炎、萎縮性胃炎、慢性腸炎、慢性阿米巴痢疾、慢性肝炎、慢性膽囊炎、慢性腎盂腎炎、黃疣、異位性神經性皮炎、酒糟鼻、黑變病、多形性紅斑、硬結性紅斑、頸淋巴結核、中心性視網膜炎、內耳性眩暈、頭皮外傷、運動後堅持冷水浴引起的陣發性皮膚灼痛共38個病種。在以上疾病過程中,患者均出現了神經症症狀群及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的症狀。此種情況說明了中醫“百病皆兼鬱,久鬱必化火”的特點。
從中醫辨證看,以上疾病分別屬於肝鬱、肝鬱脾虛、肝鬱氣滯、肝鬱髒躁、肝陰虛、肝風、肝腎陰虛、腎陽虛、脾陽虛、心氣虛、心脾兩虛、風寒入絡、勞傷脾腎、胸痹、百合病、傷寒熱入血室、瘰鬁、瓜藤纏、頭皮外傷共19種病證80人次。其中以肝之病證最多,僅肝鬱、肝鬱脾虛、肝鬱氣滯、肝鬱髒躁、肝陰虛、肝風六個證即占50人次,為80總人次的62.5%。因此,鬱火又以肝的病證為多見。
(第一節)鬱火的症狀特點
一、鬱火具有激火上衝,麵部升火的特點
患者每遇情
誌不舒、過於緊張、心情焦慮,體內突發熱流上衝。其熱發自心內、胸膈、背部、小腹以至足下,但以心內、胸膈為多。上衝部位以頭麵、胸背、頸項為主,其次為上肢,個別發於下肢。發時麵部“升火”,兩頰烘熱,鬱火衝逆部位之肌腠內熱如焚,皮膚灼熱刺痛,但體溫正常,皮膚摸之不熱,個別皮膚烙手。據統計,67.69%的患者有激火上衝,55.92%的患者有肌膚灼熱刺痛。
二、激火衝逆為時短暫,常因自汗緩解
每次發作幾十秒、兩三分鍾、一兩小時不等,個別可持續三五天。輕者一日發一二次,或三五日一次;重者一日發五六次以至十餘次不等。一般發作輕者持續時間短,鬱熱重者持續時間長。鬱火發展的高潮,常因頭麵、胸背微得自汗而諸症緩解,患者暫時感全身輕鬆。少數患者,控製情緒可製止或減輕鬱火之發作,緩解其症狀。據統計,41.53%的患者因微得自汗而症狀緩解。據48例患者個人估計,激火上衝,鬱熱持續時間在半小時以內者占70.82%。42例發作次數統計,一日發作在十次以內者占54.75%。
三、少數患者有經絡現象鬱火沿經絡而發,以肝膽、腎、膀胱、督脈、帶脈易於見到。65例中共見7例,占10.76%。
四、個別患者還可表現為陽氣內鬱,陰氣衝逆發時自感有寒氣發自心內,上衝鼻尖,鼻中覺冷,或發自背部,沿脊中上衝巔頂,此時頭腦異常清醒,徹夜不能入睡;或發自腰骶,沿脊中經臀部分叉,沿兩股後下行,其寒至足。發作為時短暫,心寒如冰,煩急難忍,經散鬱火,“寒證”消失,以後出現鬱熱。
五、對治療反應快一經判定鬱火,治療得當,數劑可使其症狀消失,原有疾病的症狀即突出出來。因此,證情複雜的所謂“疑難症”,應注意分辨及發散鬱火。
六、鬱火發作期間的表現患者心煩急躁,常伴口苦,便秘、納呆,夜間肌腠燥熱,難以入睡,原有的手足心熱加重。
(第二節)鬱火的舌質、舌苔與脈象
一、舌質、舌苔表現
據65個病例的觀察,舌質以暗紅及淡白多見,分別占50.76%及46.15%。40%的患者舌畔見齒印,紅舌僅占3%。舌苔以薄白多見,占78.46%。薄黃及薄燥苔分別占7.69%及10.76%。
二、脈象表現
脈象以細、沉、弦、滑多見,分別占64.61%、43.07%、42%、38.46%。數脈僅占13.48%。
三、氣象、海拔與此病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