鬱症屬情誌病,其發病常與精神因素有關,盡管其主訴症狀變幻多端,但全身係統檢查往往正常。檢查結果與其多變症狀之間的差距,形成患者極端沉重的精神負擔,痛苦異常,到處求醫。因各種疾病久治不愈伴發鬱症之患者,除原有疾病的症狀外,又增加了許多神經、精神症狀,有的還伴發了鬱火——植物神經功能紊亂。鬱症和鬱火的出現,常使患者誤為病情惡化,或已患了“不治之症”,情緒悲觀,對治療失去信心。

從“有諸內必形諸外”的中醫理論看,人體疾病的變化,必將從患者的症狀、舌質舌苔及脈象上有所反映,這就成為中醫辨證施治的依據。鬱症患者眾多的神經精神症狀,雖不能一一用現代醫學的知識予以解釋,但從中醫角度看,這些症狀都有重要的辨證價值,而且可為治療用藥提供選擇。

(第一節)神經、精神方麵的表現

一、頭痛

頭痛是鬱症患者常見症狀之一,在情緒焦慮時加重。可表現為全頭痛、前額痛,後枕痛,兩太陽痛、偏頭痛、眉棱骨痛等。痛之性質為脹痛、悶痛、刺痛、跳痛、灼痛、閃電痛或頭痛如裂。其痛為持續性,亦可為間歇性,持續時間自數十分鍾至數小時不等,亦可持續三四天。發作時心煩急躁,口苦咽幹,頭麵聚脹,夜間失眠,記憶減退,思維不易集中。有的患者,麵部常現乍紅乍白。一旦情緒穩定,諸症隨之消失。女性患者,經前症狀加重,伴乳腺、腋下、小腹作脹及痛經,一旦月經來潮,諸症隨之消失或減輕。與其他頭痛不同的是,鬱症頭痛,常因情緒而發,一旦情緒穩定,或用疏肝解鬱之味,症狀很快減輕,下次情誌不舒則頭痛又發。若精神因素一日不去,其痛一日不止,且隨情緒波動時輕時重,經久不愈。此為鬱症頭痛特點。

二、心煩

鬱症患者,因長期情誌不舒或因久病不愈,常伴心煩。發時心情急躁,焦慮不安,喜靜惡聞聲響。重者覺事事不順心意,喜與家人爭吵,甚而出現肝鬱髒躁,動則慟哭流涕,甚而有輕生之念。部分患者精神接近崩潰,對生活失去興趣,出現“百合病”的症狀,外觀一如常人,但自感一身是病,常有力不從心之感。如饑而不欲食,欲寐而不臥,欲行而不動,欲坐而不支,臥則一身不舒,無所適從。此類症狀常見於更年期憂鬱症及隱匿性抑鬱症之患者。

三、失眠

鬱症失眠,多因焦慮心煩,不能入睡;或因鬱火灼熱如焚,輾轉反側,難以入睡;或睡後多夢易醒,“睡不解乏”;或白天頭腦不清,昏沉欲睡,入夜則頭腦清醒,終無睡意。

此種失眠多與心腎不交有關,除失眠之外,患者常伴心悸膽怯,身熱心煩,頭暈頭痛,口苦咽幹,便秘尿黃,手足心熱。

四、多眠

多眠與脾陽不足,生濕生痰有關。患者體質多胖,動則氣喘,能食便溏,尤喜肥甘。三餐之後即覺頭昏嗜睡,雖有人與之交談,仍很快鼾然入睡。入夜照常睡眠,其睡眠時間較一般人為多,且體重日益增加。可見於高血脂病。

(第二節)其他方麵的表現

一、鬱熱

鬱熱與陰虛潮熱不同。陰虛之熱,發於午後,常伴低熱盜汗、兩頰潮紅、咽幹咳嗽、心煩失眠、手足心熱、舌質偏紅、脈多細數,見於肺結核等虛癆證。其發熱與情誌關係不大。鬱熱則見於鬱症伴發鬱火之時,患者亦有麵部“升火”,肌膚灼熱,手足心熱,內熱如焚。但其發與精神因素有關,焦慮緊張則發。發作為時短暫,常因自汗緩解。控製情緒可減輕或製止發作。因係熱鬱肝經,因此名鬱熱。見於神經症、焦慮症、更年期綜合征等。

二、自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