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則汗出為自汗,見於氣虛、陽虛患者。鬱症之自汗,乃鬱火所伴發。發於鬱火症狀之高潮期內。汗前患者內熱如焚,心急火燎,難以忍耐,此時頭麵頸項、前胸後背微有汗出,此汗一出,肝經鬱熱隨汗外泄,諸症隨之減輕或消失,因焦慮緊張而汗,實際是“激汗”。應指出的是:鬱火亦可見紅汗。曾見一例督脈鬱火患者,其火沿督脈上衝巔頂,經眉間正中下行至鼻尖,達鼻翼,此時鼻翼作脹,鼻孔或左或右,衄血數滴,鬱火迅即消失。紅汗見於外感風熱患者,其熱常數日不退,一旦鼻衄,熱隨血泄,其熱很快消退,風熱隨之而愈。此種鼻衄,常被稱為紅汗。鬱火有得自汗緩解的特點,此例督脈鬱火發展的高潮,因鼻衄而鬱火症狀消失,此種衄血,應屬紅汗。
三、筋脈拘攣
筋脈拘攣以下肢多見。此症與肝腎陰虛、血不養肝、筋脈攣急有關。患者常伴頭暈耳鳴,筋惕肉目閏,重者兩腿轉筋,輕者兩腿“牙癢”。每遇勞累、陰雨、天變,即覺小腿之內似酸似困,非痛非癢,困苦不可言狀,“牙癢”難忍,心情煩躁,體位無所適從,影響睡眠。此類患者,常有全身無固定部位之肌肉筋脈拘攣及遊走性酸痛。同時伴有頭暈頭痛,既有鬱熱自汗,又有汗後畏寒怕風,因而易誤診為感冒,但按感冒治療無效,且屢汗愈虛。
四、鬱脹
鬱脹甚為多見。患者每遇情誌不舒,即覺胸悶如阻,頸部氣聚,咽有異物,兩脅作脹,噯氣頻作,腫脹尿少,全身發緊如束。個別患者,可出現氣臌,腹部脹大,叩之如鼓,出現迅速,消失亦快。此類症狀,因氣機鬱阻而作脹,因此名鬱脹。多與肝鬱氣滯、水氣不行有關。
五、感覺異常
感覺異常以肢體麻木、蟻行感、灼熱、肢涼為多見。還可見經絡現象等。
1.麻木與蟻行感
麻木與氣血有關。“氣為血帥”,氣行則血行;“血為氣母”,血至則氣亦至。氣血不足,肌膚失養,發為麻木。一般麻輕而木重。麻多因於氣虛,木則血虛之外還兼血瘀。麻木見於四肢末梢、某一肢體、兩股或小腿外側,以及身體某一局部。還可表現為偏身麻木。偏身麻木患者常懷疑“半身不遂”來診。患者述兩側知覺不同,常感一側肢體麻木,有蟻行感,甚至口周及肛門也涇渭分明。
截然分開。蟻行感遊走屬風,係肝陰不足,血虛生風。麻木及蟻行感可見於氣虛、血虛、肝鬱及肝腎陰虛之患者。氣虛者麻木之外常伴氣短神疲,納呆便溏,頭昏不爽。血虛者麻木之外兼見虛風,伴頭暈、筋惕肉目閏、皮膚瘙癢及蟻行感。
鬱症患者,因氣機阻滯,氣血不行,筋脈失養,因此麻木、蟻行感均甚常見。
2.灼熱
為鬱火常見症狀。鬱火衝激部位,常覺肌膚灼熱如焚,出現刺痛。夜間側臥,著床側軀幹肢體灼熱,對側身體陣陣汗出,變換體位,其灼熱及自汗依然,以此終夜難眠。屬肝經鬱熱,是鬱火的表現。
3.肢涼
在高寒地區甚為常見。患者常畏寒怕風,四肢及關節發涼酸困,常被誤診寒痹,久治無效。患者常自稱足心、兩踝、兩膝、兩肩外側等部位之皮膚,分別有如五分幣大小“開放”之“風洞”,遇陰雨風冷,即覺寒氣由此“風洞”內滲,其寒徹骨。重者覺寒氣向皮膚毛孔內直吹,心寒如冰,煩而難忍。輕者常覺足趾縫隙、足背有涼風飄浮之感。“風洞”以湧泉、昆侖、陽陵泉、大椎、百會等穴之部位多見。起病多與以往外感風寒或久居陰寒之地有關。此乃外感寒邪直中少陰、陽虛陰盛、腎水過寒所致。寒氣淩心者,心陽被遏,心中寒極,伴心悸煩躁。病程久者,還可出現鬱熱,遇風冷則寒氣入骨,一身均冷,繼以心煩急躁,全身肌膚灼熱。此時急溫之則寒退而肌腠鬱熱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