鬱火見於百病,衝逆部位可達上焦胸膈(心肺)、中焦脾胃及下焦之肝腎、膀胱。但前人對鬱火的治療常從“火鬱發之”出發,選用升陽散火湯、火鬱湯等。由於引起鬱火的病證甚多,治療就應因證而異。其次,鬱火具有本虛標實之特點,標實者應先發散鬱火;本虛而鬱火輕者,治本之後,鬱火隨之消失。為此,本章擬就臨床常見證及其伴發之鬱火進行討論,以分析其標本虛實,這樣既利於臨床治療,也不致使鬱火的治療局限於“火鬱發之”之中。
(第一節)肝鬱氣滯
一、輕者表現
肝鬱伴發鬱火,臨床最為多見。其症狀輕重,差異甚大。
輕者意誌消沉,抑鬱寡歡,胸悶不舒,心煩納呆,狀類胸痹。遇勞累失眠,情緒緊張,胸中突有轟熱上衝頭麵,繼以自汗,一瞬即逝,僅幾十秒鍾。一日發一兩次或數日發一次不等。有的曾遭重大精神打擊,病程較久,經常胸悶不舒,焦慮不安,頭痛失眠,疲乏無力,記憶力減退,喜靜惡聞聲響,而且知覺症狀較多,常伴肢體麻木,皮膚有如蟻行,全身肌肉遊走性酸困疼痛等,其鬱火發作為時短,幾十秒或兩三分鍾即消失,症狀雖輕但發作次數頻,一日十餘次不等。
有的還會出現“暴聾”,遇情緒緊張或心情煩躁,突覺兩耳如堵、聽覺失真或“失聽”,緊張心煩消失則“聽力”恢複,亦屬鬱火之表現。
二、重症表現
重者急躁易怒,每遇情誌不舒,即覺胸脘堵悶,兩脅背心作脹,咽部如阻,胃氣上逆,噯氣頻作。女性並感乳房、腋下、小腹作脹,甚至乳內結核。此類患者,鬱火多因激怒而發,症狀較重,持續時間較長,每次兩三小時或一兩日不等,發時麵紅耳赤,頭部脹痛,全身聚脹,心煩急躁,肌腠內熱如焚,大便幹結,夜難入寐,而且難得自汗。待情緒穩定或自汗之後,症狀才得緩解。此種鬱火重症,急需發散鬱火。
(第二節)脾胃病
一、慢性腸病表現
慢性腸炎屬脾虛泄瀉。久病脾虛,化源不足,肝體亦虧,加之久病心情不舒,伴發鬱症及鬱火者不少。患者常感氣短神疲,納呆便溏,頭昏沉重,手足心熱。飲食不當即生腹瀉,但次數不多,兩三日即止。每當大便次數增多,即覺腹內不舒,食後惡心,不欲飲食,口舌生瘡。此時心下易有鬱火上衝,麵部烘熱,心情煩躁,睡眠不安。部分患者覺前胸後背之肌腠灼熱,汗後症狀雖可減輕,但仍反複發作。一旦腹瀉控製,鬱火自然消失。以上氣短神疲、納呆便溏、口舌生瘡、手足心熱等症狀實際是脾虛陰火的表現,與脾虛鬱火症狀基本相同。但脾虛鬱火因久病心情不舒,且因脾病及肝而生肝鬱及肝經鬱熱,因此於勞累、腹瀉、情誌不舒時即有鬱火上衝,肌腠灼熱。此種鬱火,正虛為主,因此與脾虛陰火治療相同,正氣得複則鬱火自消。
二、淺表及萎縮性胃炎
此病也常伴發鬱火,其中萎縮性胃炎尤為多見。患者常感胃內不舒,隱痛似饑,進食不多,食後作脹。多數脾胃虛寒,飲食喜溫;偏於胃陰虛者,口渴喜涼,但所飲不多。病情活動期間,常感胃內灼熱,重者鬱火自胃內上衝咽喉、兩頰。肌腠灼熱僅限於胃脘及背心局部皮膚,每次持續一兩小時,白天輕,夜間重。每至夜晚,胃脘及背心肌腠灼熱如烤,輾轉反側,難以入睡。此類鬱火,療效較差。應指出的是:胃鏡檢查常是淺表與萎縮性胃炎並存,造成治療用藥之困難。據筆者經驗,若患者食後胃脹隱痛,消化力弱,喜食酸甘而無反酸、燒心,舌質嫩紅少苔,表現以胃陰虧為主兼有輕良貧血者,其病以萎縮性胃炎為主,酸甘化陰常能收到較好之療效。若胃鏡診斷萎縮性胃炎,但舌質淡胖、苔薄膩或厚,症見胃痛、反酸、燒心者可能淺表及萎縮性胃炎並存,但以淺表胃炎為主,此時平陳湯合左金丸療效較好。一旦胃病症狀消失,鬱火症狀亦隨之而退。
三、其他
有些腦力勞動者,在參加重體力勞動後,即覺身熱心煩,一身酸痛,氣短不欲多言,夜則煩躁不能入睡,雖休息而體力不易恢複。甚而出現心煩急躁,全身肌腠灼熱刺痛。
此因脾主肌肉,過勞傷氣,屬氣虛鬱熱,補氣之後,諸症隨之消失,亦屬鬱火範圍。
(第三節)心髒病
心髒病伴發鬱火,以老年人多見。患者有多年的心髒病史,風心、冠心、肺心均可出現,但以冠心伴發心律不齊時較多。患者常有心房纖顫,頻發之室性早搏,二、三聯律,短陣之心動過速,房室傳導阻滯等。每當心律不齊頻發,患者即覺心內有熱流上衝,麵部烘熱,一瞬即逝,且心煩燥熱加重。此時由於心髒病之病情較重,心絞痛及心律不齊頻發,有的還有心慌、氣短、胸悶及心功不全的症狀,因此,鬱火發作次數雖頻,但為時短,症狀相對較輕。主病一經控製,鬱火隨之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