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心功能較好,心絞痛輕,但心律不齊頻發之患者,鬱火症狀較重,入夜則胸悶心慌,胸背灼熱,難以入睡。應盡快控製心律或發散鬱火,則鬱熱即行消失。
(第四節)更年期
一、發病幾率
女性之鬱火可發於初潮後、更年期、絕經後以及崩漏月經紊亂之時,但以更年期及其以後發生者較多。筆者曾對42例經治的女性,了解鬱火與月經的關係。其中初潮後出現鬱火者3例,12例月經正常,19例見於絕經後,月經紊亂的8例均見於更年期,因此,更年期鬱火僅占女性鬱火患者的19.04%。
二、表現
少數女青年,初潮開始即現鬱症及鬱火。每當月經將潮之前,即有心情煩躁,全身鬱悶不舒,酸困作脹,麵部烘熱,內熱如焚,夜寐不安,手足心熱,一旦月經來潮,熱隨血泄,諸症即行消失。此類患者肝鬱氣滯較重,性情急躁,爭強好勝,生氣之後兩脅作脹,噯氣頻作,月經常數月一行,量少滯澀,經期不準,常需調理肝腎衝任,一旦月經正常,鬱火即行消失。
更年期之鬱火,症狀輕重差別甚大。不論經量多少,停經或絕經時間之長短,均好發於每月月經周期前後。凡以往月經周期準、經量正常者症狀輕。每次經前三五日略有心煩,胸內時有鬱火上衝,繼以微汗,症狀消失。鬱火衝逆次數多少不定,一旦月經來潮,鬱火諸症隨之消失,食欲睡眠正常,一般不需治療,絕經後諸症自然消失。
凡是月經紊亂,數月來潮一次,潮則量多色黑膠黏,或量少滯澀不暢,已持續四五年而仍未絕經者,其症狀較重。每月經期前後,即覺胸悶心煩,頭痛失眠,全身腫脹,麵色紫暗,時有鬱火自胸膈上衝,肌腠灼熱,內熱如焚,甚而出現肢端及全身麻木,鬱脹及蟻行感。其鬱火持續時間長,每次兩三小時,一日發三四次不等,發作期間,心情煩躁,喜與家人爭吵,一月之中半月不得安寧。月經周期時間過後,症狀雖略減輕,但鬱火仍時發不止。偶有一次月經來潮,諸症暫時消失,下次月經周期雖無經血,症狀亦輕。一旦停經數月,症狀又逐月加重,因此需予以治療。此類患者,常存在肝鬱氣滯血瘀,因此症狀較重。
絕經後之鬱火,見於高齡婦女。雖已絕經多年,月經周期前後,仍常發生鬱火。此類患者,常伴肝鬱,經常頭暈心煩,喜靜惡聞聲響,大便幹燥,手足心熱,其鬱火較輕,激動之後突發身熱自汗,瞬即消逝。汗後畏寒,皮膚刺痛。發作期間伴外陰瘙癢,灼熱刺痛,重者還可出現髒躁證。以上情況與肝之體用偏衰、肝經鬱熱、天癸將竭、腎之陰陽失調有關,應予調理肝腎。
除上述外,有些月經過多患者,雖非更年期,也可伴發鬱火,如崩漏出血過多,患者常感頭暈身顫,心慌氣短,動則多汗,每當頭暈心慌之時,即感心內鬱火上衝,麵部烘熱,繼以自汗,很快消失,一日可發多次。此種鬱火與崩漏失血有關,急當益氣止血,養血安神,氣血足則鬱火症狀自消。
(第五節)外感
一、概述
外感失於治療,經常遺留鬱火。其病雖起於外感,但麵對的症狀是鬱火,以膀胱經及陽虛陰盛伴發之鬱火較多。
膀胱經鬱火多見於青壯年。患者因體質較好,外感初期未曾治療或未及時服藥,病程遷延,致風寒濕邪鬱於膀胱之經。每當勞累、心情不暢,則突發背部皮膚灼熱刺痛,陰雨天加重。每次發作持續一兩個小時,一日發作兩三次不等,發作期間,心煩急躁,睡眠不安,大便或秘或溏,以便秘多見。
每一周期持續五六天。有的表現多汗怕風,反複“感冒”,每當遇風,即覺全身皮膚刺痛,心煩急躁,多係陽虛火鬱,風邪為患。汗後仰臥濕地引起者,經常腰背肌腠酸困,見風痛如針刺,入夜腰背及兩腿肌腠內熱如焚,皮膚刺痛,心煩難以入睡,與風濕之邪有關。個別長期堅持運動後冷水浴之青年,每當情緒緊張,即有突發之全身皮膚刺痛,發時心煩,頭暈惡心,亦屬鬱火。此類患者,多曾長期以痹證治療,效果不顯。因體質偏實,鬱熱刺痛較重,為升陽散火湯之絕對適應證,一經發散鬱火,諸症隨之消失。因病程較久,發散之後應注意扶正,否則易於再發。
陽虛陰盛伴發之鬱火,女性多因產後外感所致;男性多以陽虛複感風寒,致寒邪直中少陰,久病兼鬱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