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方也用於膽道結石,據筆者觀察,止膽道絞痛之效較大柴胡湯為優。用於膽道結石可去合歡花,夜交藤,便秘腑氣不行加大黃、芒硝。
四、越鞠丸(《丹溪心法》)
蒼術10克,香附10克,川芎6克,梔子6克,神曲10克。
每日一劑,煎服。原方各等份,為水丸,每服6~9克。
越鞠丸能解六鬱,即氣、血、濕、食、痰、火所致之鬱。方中以蒼術燥濕鬱,香附理氣鬱,川芎行血鬱,梔子清火鬱,神曲消食鬱,氣行濕去,痰亦不化自解。因此藥僅五味,能治六鬱。
因越鞠丸能治六鬱,有些人常將此方用作鬱症主方。朱丹溪明確指出:“諸氣積鬱,皆屬於肺”。又說:“鬱病多在中焦,脾胃失其升降。”並認為六鬱之中氣滯為先,濕、食、痰、火、血是相因而鬱。朱氏製此方之原意是行氣解鬱。因此不可把越鞠丸之解鬱理解為疏肝。越鞠丸是行氣解鬱之主方,最宜於有形之邪所致的腸胃氣滯及肝胃氣滯。
應指出的是,越鞠丸之行氣解鬱,對鬱症之氣滯症狀有一定改善,但不能寧心安神、舒暢情誌。對情誌之鬱,不可以此作為主方。另外,此方也非肝氣之主方。
(第二節)鬱火的治療
鬱火類似植物神經功能紊亂,見於各種久病之後,一般以治本為主。若鬱火症狀較重,即須治標,予以發散鬱火。
鬱火的治療可以選用以下方劑。
一、升陽散火湯(《脾胃論》)
生甘草6克,防風7.5克,炙甘草9克,升麻15克,葛根15克,獨活15克,白芍15克,羌活15克,人參15克,柴胡24克。
原方為煮散,研粗粉,每服15克,水煎溫服。服藥期間忌“寒冷之物及冷水月餘”。
此方為李東垣之名方,是根據《素問·六元正紀大論》中“火鬱發之”的治則而製定。據《脾胃論》記載,此方主治:“男子婦人四肢發熱,肌熱,筋痹熱,骨髓中熱,發困,熱如燎,捫之烙手,此病多因血虛而得之,或胃虛過食生冷,抑遏陽氣於脾土,火鬱則發之”。
據清·吳儀洛《成方切用》記載,此方以柴胡發少陽之火為君;升麻、葛根發陽明之火,羌活發太陽之火,獨活發少陰之火,此四藥為臣,人參、甘草益脾土而瀉熱,芍藥瀉脾火而斂陰,酸斂甘緩,散中有收,以防過於發散,有損氣陰,共為佐使。
方中未論及防風,防風辛甘微溫,既可助柴胡以散風,又可助羌活發散膀胱經鬱熱。其中發散鬱火之藥主為柴胡、防風、升麻、葛根、羌活、獨活。以上藥物“味薄氣清”而上行,可“升舉”清陽,“使三焦暢遂”,因此鬱火得散。
升陽散火湯減去人參、獨活,加蔥白,名火鬱湯,主治亦同。
升陽散火湯用於鬱火標實之證,以膀胱經鬱火及肝鬱氣滯重證,症見全身鬱脹、身熱心煩、肌腠內熱如焚、便秘失眠者為絕對適應症。藥後微有自汗,鬱熱隨汗外泄,因此身熱心煩、鬱脹很快消失,大便通暢,睡眠好轉,兩三劑即起立竿見影之效。
女性更年期肝鬱氣滯之鬱火重症,因以氣滯血瘀為主,升陽散火湯雖能發散其鬱火,但血瘀氣滯未能解決,因此鬱火症狀消失不久又複發,此種病例,血府逐瘀湯之療效較升陽散火湯為優。
鬱火標實證患者,脾虛者不多,因此可不用人參。甘草炙用於補中益氣,生用清熱解毒,生甘草去皮稱粉甘草,可清內熱,瀉心火。鬱火非實火,生甘草可以不用;為清內熱,可用粉甘草。此方用甘草一則與人參為伍扶正,二則與芍藥為伍,酸甘化陰,製諸發散藥之過汗有傷氣陰,此種情況單用炙甘草即可,不必生、炙甘草同用。羌活、獨活味重,過多難於下咽,用量可酌減。筆者常以煎劑內服,諸藥劑量如下:柴胡10克,防風6克,升麻10克,葛根10克,羌活6克,獨活6克,炒白芍10克,炙甘草6克。
每日一劑,水煎服。
應用升陽散火湯應注意三點:①少數患者服後鬱熱反而加重,此時不必停藥,兩三劑後症狀很快減輕。②發散鬱火為治標之法,一旦鬱火得散,盡快扶正固本,否則鬱火還會再發,但再發時用升陽散火湯仍有效。③鬱火與陰虛有許多類同之處,但鬱火宜汗,陰虛忌汗,因此陰虛者不宜用,否則汗後劫陰,出現頭痛、耳鳴及眩暈。
二、血府逐瘀湯(《醫林改錯》)
桃仁12克,紅花10克,當歸10克,生地10克,川芎6克,赤芍6克,牛膝10克,桔梗6克,柴胡10克,枳殼6克,炙甘草3克。
每日一劑,水煎服。
此方由桃紅四物湯合四逆散,加桔梗、牛膝組成,是王清任治胸中血瘀之名方。
桃紅四物湯可活血化瘀而養血;四逆散行氣和血而舒肝,桔梗開肺氣,伍枳殼可升降氣機而寬胸;牛膝通利血脈,引血下行。諸藥合用,可活血祛瘀、行氣寬胸。主治胸中血瘀、氣機阻滯、肝鬱不舒、鬱熱內生所致之胸脅刺痛、急躁易怒、內熱煩悶、心悸失眠等症。因係血瘀,因此有麵紫唇暗、舌邊尖見瘀斑,脈澀或弦緊。筆者常以此方主治更年期血瘀氣滯之鬱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