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年期血瘀氣滯患者,由於血瘀氣滯鬱熱,常致月經紊亂,數月不潮,潮則量少色黑,黏滯不暢,鬱熱及氣滯作脹,症狀較重。鬱火發作期間,胸悶心煩,急躁易怒,全身鬱脹,麵色紫暗,口苦便秘,多夢失眠,伴陣發性鬱火衝逆,內熱如焚。
此證之病機與肝腎已虛、天癸衰減、血瘀氣滯、鬱而化熱有關。血瘀氣滯鬱熱為其核心,因此非發散之升陽散火湯所能解決。血府逐瘀湯以桃紅四物湯活血化瘀,以四逆散疏肝理氣,通過活血化瘀,升降氣機,使鬱熱有所出路。由於其方義與女性更年期肝鬱氣滯血瘀之病機相符,因此藥後胸悶脅痛、全身鬱脹、身熱心煩、多夢失眠、鬱火衝逆諸症隨之消失。
應指出的是,部分肝鬱氣滯患者,因血瘀氣滯所致之月經紊亂,通過治療又可恢複正常,肝鬱及鬱火症狀也明顯減輕。
三、解鬱合歡湯(《醫醇塍義》)
合歡花6克,鬱金6克,沉香1.5克,當歸6克,白芍3克,丹參6克,柏子仁6克,山梔4.5克,柴胡3克,薄荷3克,茯神6克,紅棗5枚克,橘餅12克。
每日一劑,水煎服。
主治所欲不遂,鬱極火生,心煩意亂,身熱而躁。
從費伯雄製方的主治看,由於“所欲不遂”致“心煩意亂、身熱而躁”。因此此方主治情誌之鬱伴發之鬱火。
從用藥看,方中之柴胡、當歸、白芍、薄荷、茯神、山梔是丹梔逍遙散之加減,因無脾虛,因此去茯苓、白術、煨薑;加茯神意在寧心安神。久鬱肝血暗耗,鬱熱內生,加減之意在於養血疏肝,寧心安神、清透鬱火。丹參、柏子仁養血安神;沉香攝納浮陽。因係情誌之鬱,方以“解鬱合歡湯”為名,合歡花性味甘平,可寧心安神,但以開鬱解憂為主;鬱金辛香開泄,苦寒清降,可清心開竅,行氣解鬱,二藥用於開鬱解憂。據清·王士雄《隨息居飲食譜》記載:橘餅用橘連皮,糖醃作脯,因此甘辛而溫,可和中開膈,溫肺散寒。用於治嗽化痰,醒酒消食。此方用於和中開膈,治胸中氣結,目前已少用。茯神可用茯苓或朱砂拌茯苓代之。綜觀全方,意在寧心安神、舒暢情誌、開鬱解憂,因此用合歡花、鬱金、丹參、柏子仁、茯神;丹梔逍遙散減味,用以養血疏肝、清透鬱熱;加沉香攝納浮陽,以製鬱火衝逆。
此方常用於鬱火輕症,患者經常悶悶不樂,意誌消沉,遇焦慮則鬱火衝逆,麵部烘熱,身熱汗出,夜間失眠。藥後諸症很快消失。因養心安神藥多,療效較丹梔逍遙散明顯為優。方中藥量較小,可酌情調整。
四、養血透鬱湯(自擬方)
柴胡10克,炒白芍10克,當歸10克,丹皮6克,青蒿6克,炒川楝子9克,炒元胡9克,丹參12克,柏子仁10克,百合30克,夜交藤30克,瓜蔞24克,山藥10克,生牡蠣15克,炙甘草4.5克。
每日一劑,水煎二次,分四次服。主治陰血暗耗之鬱火重證。
有些肝鬱血虛之中老年女性,常以頻發之身熱自汗來診。患者經常心情不暢,焦慮緊張,心悸膽怯,時有身熱自汗突發,瞬即消失,但每日反複發作不止。汗前身熱心煩,汗後怕冷,皮膚刺痛,常被誤為“感冒”。發作期間,常伴頭痛頭暈,胸悶心煩,多夢失眠,兩脅隱痛作脹,月經或正常,或紊亂,或絕經。此證之病機以血虛肝鬱為主,並已累及腎陰,但脾胃不虛,且常伴有鬱火及腸燥。筆者常以自擬之養血透鬱湯治療。方中以當歸、白芍養肝血;柴胡疏肝解鬱。丹皮苦寒入血分,清熱涼血,兼除骨蒸;青蒿氣味芳香,既能達表,透肌間鬱熱,又能入裏,舒脾泄熱,專入肝腎三焦血分,二藥為伍,可清透血分及肌腠鬱熱。金鈴子苦寒入氣分,可疏肝氣、泄肝火;元胡行氣活血止痛,二藥為伍,主治肝鬱氣滯、氣鬱化火之心腹、脅肋諸痛。丹參、柏子仁、夜交藤、百合均用於養血寧心安神以舒暢情誌。證為肝鬱,狀類胸痹,因此加瓜蔞以寬胸降氣,潤腸通便。生牡蠣滋陰潛陽,製鬱火衝逆,頭暈頭痛。山藥補脾,炙甘草和中,二藥護胃以防諸藥之寒。
藥後諸症迅即消失,療效又較解鬱合歡湯為優,恢複期可服逍遙丸及六味地黃丸以善其後。對絕經後之鬱火重證尤為適用。
五、荊防敗毒散(《攝生眾妙方》)
荊芥6克,防風6克,羌活6克,獨活6克,柴胡10克,前胡10克,川芎6克,枳殼6克,桔梗6克,茯苓10克,人參10克,甘草3克。
每日一劑,水煎服。
此方由人參敗毒散加荊芥、防風組成。據《成方切用》記載,人參敗毒散以“羌活入太陽而理遊風;獨活入少陰而理伏風,兼能去濕除痛;柴胡散熱升清,協川芎和血平肝,以治頭痛目昏;前胡、枳殼降氣行痰,協桔梗、茯苓以泄肺熱而除濕消腫;人參、甘草扶正以匡邪,疏導經絡,表散邪滯,因此曰敗毒。”荊芥、防風加強發散,以治肌膚血脈皮裏膜外之風。
此方用於外感、喉痹、痄腮、毒痢、瘡瘍、斑疹等證初起,而有惡寒發熱、頭痛身痛、咽痛咳嗽、聲音嘶啞等表證者。
喻嘉言認為此方特點在於加人參以扶正祛邪,素體虛弱之人,於表藥中加人參少許以助元氣,使邪氣得藥,一湧而出,意在托邪外出,並非補養之意。從組方看,亦有發散鬱火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