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常以此方治療脾陽素虛、濕痰鬱而化火之毛囊癤腫。此類患者,脾陽素虛,頭頸、後項、發際毛囊反複出癤腫,藥用苦寒,久治無效。平素咳嗽痰多,納呆便溏,頭昏沉重不爽,甚而昏眩。舌多浮胖,苔白厚膩,偶見浮黃,脈弦滑。其毛囊癤腫零星散發,紅腫焮熱不明顯。因脾陽素虛,濕痰內生,鬱而化熱之因此,應屬鬱火。以脾虛生痰之體,久用苦寒,使脾陽更虛,有犯“虛虛”之戒,因此經久不愈。方中人參、茯苓、甘草益氣健脾滲濕以扶脾,去生濕生痰之源,桔梗、枳殼升降氣機;柴胡、前胡、羌活、獨活、防風、荊芥發散鬱火。三四劑往往奏效。古方人參多指黨參,若非急救氣脫,一般不用人參。筆者以黨參與生黃芪同用,既可補脾益氣,又可托毒外出。荊芥、防風炒炭入血,借川芎入血走散之性,以散血分鬱熱。全方益氣健脾,發散鬱火,宜於脾虛鬱火。
六、加味六味回陽飲(自擬方)
人參(黨參)30克,製附片(先煎)10克,炮薑10克,熟地15克,當歸10克,桂枝10克,細辛4.5克,木通10克,炒白芍6克,炙甘草4.5克。
每日一劑,水煎二次,分四次服。
此方由六味回陽飲合當歸四逆湯加減而成。六味回陽飲引自《景嶽全書》,由人參、製附片、炮薑、炙甘草、熟地、當歸六味組成。主治命門火衰,陰中無陽,陰陽將脫等證。當歸四逆湯出自《傷寒論》,主治厥陰(肝)傷寒,手足厥冷,脈細欲絕。因肝髒受寒,體用俱虛,風寒中血脈而逆,因此以血中氣藥當歸為君,伍白芍可補血虛。通脈散逆,必先去血中之邪,因此以桂枝散太陽血分之風;細辛散少陰血分之寒,二藥為伍,除內外之寒。甘草、大棗益氣健脾,助當歸、白芍補血,助桂枝、細辛通陽。木通利九竅,通血脈關節。全方溫肝祛寒,養血通脈,為溫肝之主方。
筆者常以此方主治寒邪直中少陰,陽虛陰盛之鬱火。其證經常畏寒,腰膝四肢冰涼,遇風冷即覺其寒徹骨,骨寒如冰。因寒心煩焦躁,肌腠鬱熱如灼,麵部烘熱,頭痛頭暈。
此證常伴厥陰(肝)傷寒,因此手足厥冷,脈細欲絕,肢涼麻木。單用四逆湯或六味回陽飲,陽虛陰盛症狀常能解除或減輕,但手足厥冷及肢麻不易恢複。經與當歸四逆湯合方,加用桂枝、細辛、芍藥、木通,手足厥冷、肢麻及鬱火均很快消失。對陽虛陰盛伴發之鬱火來說,加味六味回陽飲是治本之法,腎陽,肝寒得溫,主證自愈,鬱火亦消。
(第三節)髒躁證
一、概述
髒躁證見於張仲景之《金匱要略》:“婦人髒躁,喜悲傷欲哭,像如神靈所作,數欠伸,甘麥大棗湯主之。”
此證與情誌有關,男女均可發病,見於更年期憂鬱症患者,但以女性絕經前後及月經正值紊亂時尤為多見。患者胸悶心煩,厭世悲觀,喜靜惡聞聲響,性格多疑,焦慮不安,夜間失眠,遇事易於激動,喜與家人爭執,動則痛哭流涕,常欲一哭為快。自覺流淚之後,心情稍覺舒暢,似與情緒發泄及肝經鬱熱隨淚外泄有關。不少患者對生活失去興趣,常有輕生之念。個別患者伴心悸肉目閏(目閏:音“順”,自己動),膽怯易驚,如人將捕。此類患者,於焦慮激動之時,常伴鬱火衝逆,身熱自汗突發。由於髒躁症狀較重,鬱火發作次數雖多,但為時短暫,症狀反覺較輕。
此證多因肝鬱日久,陰血暗耗,血虛心不藏神,再遭精神創傷,木火引動心火,致心神浮越,躁擾不寧。金壽山《金匱詮釋·髒躁》一節指出:髒躁因“情誌抑鬱,氣鬱化火,血燥傷神”所致,“其病不在形體而在於心神”。原文之“數欠伸”就是神虛的表現。因此此病之發,與心、肝關係密切。《內經》有肝虛肺氣並之,“並於肺則悲”之說,這是從五誌中“肺主悲”而言,實際上髒躁證與肺之關係不大。
有些人認為髒躁證為癔病或“精神失常”。實際上髒躁證與癔病不完全相同,也不是“精神失常”,而是情誌病的一種表現。癔病雖發於情誌不舒,但症狀因暗示而多變,極少產生輕生之念。髒躁證之“喜悲傷欲哭,像如神靈所作”,是指其症狀變幻之多,其自知力始終存在,僅是情緒不易控製,並非指躁狂、妄想、幻覺及精神錯亂。
從髒躁證的諸多症狀看,筆者認為髒躁證與現代醫學的隱匿性抑鬱症有許多類同之處。隱匿性抑鬱症常具有胸悶壓抑、睡眠不安、食欲減退、疲乏無力、焦慮緊張、優柔寡斷、陽痿早泄、對生活失去興趣等症狀。這些症狀與髒躁證非常類似。
值得提出的是,髒躁證與百合病常同時並見。
百合病亦見於《金匱要略》,其症狀記載:“意欲食複不能食,常默然,欲臥不能臥,欲行不能行,飲食或有美時,或有不用聞食臭時,如寒無寒,如熱無熱,口苦,小便赤,諸藥不能治,得藥則劇吐利,如有神靈者,身形如和,其脈微數。”
從患者一身是病,“身形如和”看,如表情沉默;想吃又不吃,有時吃多,有時不願聞食味;想睡睡不穩,想走不願動;形如畏寒,又不覺冷;形如身熱,又不覺熱等,均是功能症狀。但從口苦、小便色深、脈微數看,仍係內有虛熱之證。此證在臨床上並不少見。《金匱要略》指出,見於外感傷寒之後,尤以汗、吐、下後多見,是外感誤治的結果。實際上,除傷寒誤治外,熱病後之餘熱未淨,心肺陰傷;情誌久鬱,肝陰暗耗;突遇驚險,心神渙散等均可致百合病。由於心主血脈,肺朝百脈,心肺陰虛,百脈不得其養而症狀百出,因此《金匱要略》有“百脈一宗,悉致其病”之說。實則心肺肝膽均為所累,而以心肝之病為主。百合病的一身是病,而“身形如和”的特點,在髒躁證中常同時出現,而且均以情誌症狀為主,因此,百合病有可能是髒躁證症狀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