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服此方,添精補髓,疏利腎氣,不論下焦虛、實、寒、熱皆可應用,舊稱此為“古今第一種子方”。紅參、黃芪、當歸補氣血;鹿角膠、紫河車血肉有情之品,益氣補血,補腎生精;天冬、麥冬補陰之不足。陽起石溫腎壯陽,紫石英鎮心定驚,溫肺暖宮,與肉蓯蓉、巴戟天合五子共壯腎陽。杜仲、川斷治腎虛腰痛;遠誌、棗仁與紫石英為伍,可益智定驚安神。宗筋乃肝所主,肝鬱疏泄不利,氣血不達陰器則陽痿,加辛溫通絡之蜈蚣,使氣血達陰器而陽興。砂仁醒胃健脾以製諸藥之滋膩。
此方五髒俱補,氣血陰陽兼顧,但以補腎助陽為主,且係陰中求陽,一旦陽痿消失,性生活後多無腰酸腿困、頭暈眼花、陰部重墜、體虛多汗等症狀。服藥期間一月內禁同房。服20天後食欲睡眠好,精力充沛,每晨有陽動,而且舉而堅,持續時間長。陽痿恢複後改為每晚服一丸。
筆者也曾用此方治療阿迪森氏病、席漢氏綜合征、粘液性水腫等,服此方維持半年無症狀,能勝任正常工作,不失為較好的激素替代療法。此方也用於不孕症,有較好療效。
此為一陽痿通用方,尤宜於老人,也可作為基礎方加減。其中平補陰陽,選沙苑子、菟絲子、枸杞子、冬蟲草。
加強壯陽,選補骨脂、葫蘆巴、仙茅。助陽兼通便,選肉蓯蓉、鎖陽。溫腎壯陽、添精補髓,以鹿茸、廣狗腎為好,亦可用鹿角膠。其他助陽藥還有海狗腎、海馬、雄蠶蛾、仙靈脾,韭菜籽、蛇床子等。蛤蚧溫腎納氣,胡桃肉為助陽之輔助品。溢智仁溫補脾腎,重在固精縮尿。杜仲、川斷、狗脊補肝腎、強筋骨,主治肝腎不足之腰痛、陽痿,是陽痿之輔助品。
陽痿不育一般不用龜板、龜膠、龍骨、牡蠣。龜板、龜膠可痿陽寒精,致陽痿、精寒不育。前人用於不育,常與鹿角膠、虎脛骨為伍,以協理陰陽。龍骨、牡蠣澀精,每致施精不全,因此為不育方中所忌。
陽痿常伴早泄,因此淡滲、滑利及引經下行之藥如茯苓、澤瀉、車前子、冬葵子、牛膝等不宜用。遺精早泄,可選芡實、蓮須、金櫻子、桑螵蛸、益智仁之類。
陽痿方中加通絡藥可明顯提高療效。因肝主筋,陰器為宗筋所聚。肝鬱則氣機不暢,陰器之絡脈瘀阻,每致氣血不達,發為陽痿。通絡及活血化瘀之法,可使肝、腎、心之三氣達陰器而興陽,因此陽痿易愈。明·嶽甫嘉《妙一齋醫學正印種子篇》所收集的葆真丸主治“九醜之疾”。九醜指:莖弱而不振,振而不豐,豐而不循,循而不實,實而不堅,堅麵不久,久而無精,精而無子。這是對陽痿最確切的描述。
葆真丸由鹿角膠、杜仲、山藥、茯苓、熟地、菟絲子、山萸肉、五味子、牛膝、益智仁、遠誌、小茴香、川楝子、巴戟天、補骨脂、葫蘆巴、柏子仁、穿山甲、沉香、全蠍組成。
這是一陽痿之主方,方中之穿山甲、全蠍意在祛瘀通肝絡。
張樹生編著《百藥效用奇觀》中亦用蜈蚣興陽事,療陽痿,取得一定效果。筆者在陽痿及前列腺肥大之尿流點滴不暢,伍用蜈蚣,均取得明顯之效果。
2.解鬱興陽湯(自擬方)
熟地30克,陽起石30克,柴胡10克,當歸10克,川芎10克,桃仁6克,紅花6克,桔梗6克,枳殼6克,懷牛膝6克,夜交藤30克,蜈蚣(研衝)1條。
每日一劑,水煎服。
此方由血府逐瘀湯化裁而來。鬱症患者常有肝鬱氣滯血瘋,筆者常用血府逐瘀湯與合歡花、夜交藤為伍進行治療。
方之中四逆散可疏肝理氣;桃紅四物湯活血化瘀;桔梗、枳殼、牛膝升降氣機;合歡花、夜交藤寧心安神。對肝鬱輕證之胸悶心煩,心悸失眠,全身鬱脹,遊走疼痛,或在肌肉,或在關節,或在皮膚,療效明顯,三四劑常能改善症狀。為此,筆者又於此方中重用熟地,加陽起石、蜈蚣,治療鬱症患者之陽痿。對肝鬱輕症伴發之陽痿,作煎劑服,10~20劑常獲顯效。此方藥味簡單,價格低廉,便於應用。方中之熟地、陽起石滋腎壯陽為君,蜈蚣用於通絡。
陽起石鹹溫入腎,補命門相火,溫腎壯陽。據《中草藥學》記載,陽起石為石棉類礦石。筆者在從事塵肺工作期間發現,矽肺及石棉肺患者子女較多而且陽旺。其後在助陽藥中常重用陽起石,效果明顯。
顏德馨教授之化瘀讚育湯也是由血府逐瘀湯重用熟地30克,加紫石英30克,去赤芍、炙甘草化裁而來,主治男子性功能低下,陽痿早泄、不排精等。可見陽痿從肝經論治是一條途徑,但以鬱症之陽痿最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