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指出,引起頭痛之原因甚多,如前額悶痛作脹,反複“感冒”發熱,鼻流黃濁膿涕,多因濕濁上阻清竅,見於鼻淵。頭痛沉重,首重如裹,昏沉欲睡,不欲睜眼,見於脾虛濕困,清陽不升。兩太陽跳痛,伴耳鳴眩暈,見於肝陽及肝火。因患側齲齒、三叉神經痛引起之偏頭痛,常為灼痛、跳痛、刺痛或閃電痛,瞬即消失,反複發作,伴患側麵肌拘攣、皮膚灼熱、痛覺敏感,屬鬱火頭痛。頸椎增生伴發之後頭痛,頸項板滯,背心灼熱刺痛,指端麻木,輕度眩暈惡心,因膀胱經之經氣不利而發,屬膀胱經鬱火,等等。

與以上頭痛不同的是,鬱症頭痛,常因學習及工作過於緊張,心情不舒而發。一旦工作順利,勞逸適度,情緒穩定,或用疏肝解鬱之味,症狀很快減輕。下次情誌不舒則頭痛又發。若精神因素一日不去,其痛一日不止,且隨情緒波動,頭痛時輕時重,經久不愈,此為鬱症頭痛之特點。

二、治療

鬱症頭痛,常作為主證的一部分出現,其治療應按主證選方,主證一經治愈或緩解,其頭痛或消失或減輕。由於久病肝血已虛,單純疏肝理氣之法對此種頭痛療效不好。一般選解鬱合歡湯或丹梔逍遙散作基礎方進行加減,效果較好。

其藥物加減如下:

前額痛:加白芷、葛根。兩側頭痛:加蔓荊子、白芍、白蒺藜。頭頂痛:加懷牛膝、槁本。後枕痛:加羌活、葛根。頭痛偏寒:加吳萸、川芎。頭痛偏熱:加桑葉、菊花。

心情不暢:加合歡花、夜交藤。暴聾或思維渙散:選用菖蒲、遠誌、鬱金、蒼耳子、辛夷之類。三叉神經痛等引起之鬱火頭痛及難治之頑固性頭痛:可酌加白芷、僵蠶或全蟲、蜈蚣,以祛風通絡,鎮痙止痛。重者還可加血竭、製沒藥。伴鬱火衝逆者:加薄荷、丹皮、青蒿,亦可加重鎮潛降之龍骨、牡蠣。

鼻淵一證,以鼻副竇炎最多見。因竇道閉阻,引流不暢,部分鼻副竇內並有蓄膿,以此患者常有低熱,頭昏頭重,前額或病側頭痛,鼻阻呼吸不暢,鼻流黃涕經久不愈,遇感冒反複加重。筆者常借用《千金》葦莖湯與宣肺開竅之藥為伍,取得較好效果。方中之葦莖清肺熱,苡仁、冬瓜子、桃仁化濁行瘀。此方主治肺癰。肺開竅於鼻,因此借用以排鼻副竇之膿。宣肺用杏仁、桔梗;開鼻竅選用白芷、蒼耳子、辛夷;涕多黃加魚腥草、銀花、連翹、黃芩。服後鼻阻消失,先排出較多黃色膿涕,其後排出物色白量少至消失,頭昏頭痛隨之而愈。方中不用蒼耳子、辛夷、白芷等,即達不到排膿之目的。估計上述藥物可收縮鼻粘膜之血管,使鼻副竇出口之引流通暢,有利蓄膿之排出,並消除鼻副竇內之負壓,因此諸症隨之消失。

血管性頭痛,關幼波教授之養血平肝湯效果顯著。此方由旋覆花、代赭石、生石膏、首烏藤、當歸、白芍、川芎、生地、菊花、木瓜、香附、甘草組成。主治久治不愈之頑固性頭痛,包括腦血管痙攣、神經症及腦震蕩後之頭痛在內。據筆者反複試用,近期止痛之效非常滿意,但停藥後易再發,再發時用之仍有效,根治問題有待解決。

(第六節)失眠

一、表現

失眠為鬱症常見症狀,幾乎見於每一位患者,隨著主證的緩解,睡眠大都好轉。但有少數患者,常以“徹夜不眠”來診,患者極感痛苦。其失眠或因焦慮心煩,不能入眠;或因鬱火燥熱,輾轉反側,難以入睡;或睡後噩夢易驚,“睡不解乏”;或白天昏沉欲睡,入夜頭腦清醒,思維活躍,終無睡意。由於長期失眠,頭昏心煩,思維渙散,精力不易集中,疲乏身困,難以勝任工作,而且久服養心安神及安眠藥物無效。此類患者,常伴腰酸腿困、多夢遺精、心悸膽怯、口苦咽幹,具有心腎不交之特點。

前人認為:心主火屬陽,腎主水屬陰。心火下交於腎則使腎水不致過寒;腎水上濟於心則使心火不致偏旺。心火與腎水的這種動態平衡被稱為心腎相交。一旦腎陰不足,不能上濟於心,或腎陰雖不虧,但心火相對有餘,均可引起心火偏旺,心陽浮動,出現心悸失眠,多夢遺精,即稱之謂心腎不交。

吳鞠通在《溫病條辨》中指出,心腎不交是因“陽邪挾心陽獨亢於上,心體之陰無容留之地,因此煩躁無耐……陽亢不入於陰,陰虛不受陽納,雖欲臥得乎!此證陰陽各自為道,不相交互……”因此有“心中煩,不得眠”。

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