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氏醫道》將黃連與肉桂為伍,因可使水火既濟,陰陽交泰,因此名交泰丸。方中之黃連清心瀉火,肉桂長於和心血,還可溫腎水使之上濟於心,並能引火歸元。二藥為伍,交通心腎,治心腎不交之心悸失眠。

心腎相交之說源於五行生克、陰陽平衡之概念。盡管心火溫腎水已為命火溫腎陽所取代,但交通心腎之法,尚被廣泛用於臨床,以治心腎不交之證。

此種失眠,筆者常用龜龍交泰湯治療。

龜龍交泰湯(自擬方)

炙龜板15克,龍骨15克,菖蒲6克,遠誌6克,靈磁石15克,朱茯苓10克,神曲10克,生地12克,丹參12克,當歸10克,柏子仁10克,知母10克,炒棗仁15克,炒黃連4.5克,炙甘草6。

每日一劑,煎二次,下午及晚睡前各服一次。

此方由孔聖枕中丹及磁朱丸加減組成。二方出自《備急千金要方》。

孔聖枕中丹由龜板、龍骨、菖蒲、遠誌組成。方中之龜板、龍骨一陰一陽,龜板能滋陰補腎,龍骨可鎮肝潛陽,遠誌苦泄辛散,能通腎氣上達於心,菖蒲舒肝理脾,開心竅去濕除痰。四藥為伍,寧心益智,潛鎮安神,交通心腎,治心悸失眠。

磁朱丸由磁石、朱砂(朱茯苓代)、神曲組成。磁石入腎,益陰潛陽,重鎮安神;朱茯苓入心安神定誌,與磁石為伍,既可滋腎潛陽,使水火既濟,交通心腎,又可安神定誌安眠。神曲健脾助運,防金石之藥礙胃。諸藥為伍,重鎮安神,潛陽明目。主治水火不濟,心腎不交,心陽偏亢,心悸失眠,耳鳴耳聾,視物昏花。

方中之生地、知母滋腎水,製心火。黃連清心瀉火,清熱除煩。丹參、當歸補血養心。酸棗仁養血補肝,主治虛煩不眠。柏子仁補心氣,養心血,治思慮過度,心悸失眠。炙甘草調和諸藥。全方滋腎降火,潛鎮安神,交通心腎。主治心腎不交,心悸失眠。

方中交通心腎之“藥對”為龜板、龍骨;朱砂,磁石;菖蒲、遠誌。

筆者認為:凡心腎不交因於心陰不足、心火偏旺者可選黃連、阿膠;腎陰不足,伴虛風作眩者可選龜板、龍骨;若腎陰已虧,心火又旺者,兩組藥對均可入選。鎮心安神,選朱砂、磁石,心腎不交伴遺精者可選蓮子、芡實。此類失眠,常伴髒躁,可同時伍以小麥、百合。

(第七節)梅核氣

一、概述

梅核氣類似慢性咽炎,據《金匱要略》記載:“婦人咽中如有炙臠,半夏厚樸湯主之”。

此證多因七情鬱結,肺胃失於宣降,津液不行,積液為痰,痰氣阻逆咽嗌,因此咽幹如有“炙臠”,時自嘔惡。久者並有肝腎陰虛。

其症狀特點是:咽中如有異物,吐之不出,咽之不下。

常覺口燥咽幹,生氣後咽部如堵,並感胸悶。有時覺咽部有痰,滯留不去,屢有幹咳,以“氣管炎”久治不愈。重者不能大聲講話,聲音過高,時間略長,情緒激動,即覺咽部刺激,惡心欲吐,講話難以繼續。有的患者,每晨起床,即咽幹惡心,咳吐不止,幹嘔涕淚俱下之後,始覺減輕。情緒激動,過於勞累,性生活後,服用煙、酒、辛辣等刺激物及有口幹、惡心等副作用之藥物,均可使症狀加重。臨床甚為多見,男女均可發病,多數發病與情緒有關,因此屬鬱症範圍。

二、治療方法

此證由於病程較久,長期幹咳及反複咽“痰”對咽部之刺激,使咽部異物感已成條件反射而不易消除。從中醫角度看,多有肺胃陰虧,並已累及肝腎之陰,因此《金匱要略》所用之半夏厚樸湯藥嫌溫燥,療效不甚滿意。其治療應以心身調理及鍛煉為主,藥物治療為輔。患者應清心寡欲,控製情緒,勞逸適度,注意睡眠,戒煙、酒,不吃辛辣等刺激物。每晨堅持鍛煉身體半小時,采取快走或慢跑,以身有微汗而又不感疲勞為宜。鍛煉之關鍵是:閉口用鼻呼吸,使呼吸過程中冷熱氣流形成之水蒸氣凝聚滋潤於咽部,數月之後,咽部之異物感即減輕或消失。堅持日久,述可使感冒減少,慢支患者咳痰減少,呼吸通暢;慢性鼻炎之鼻阻及嗅覺失靈,也可恢複正常。

此證的治療,筆者常用自擬之解鬱化痰湯。

解鬱化痰湯(自擬方)

柴胡10克,鬱金10克,杏仁10克,桔梗6克,川貝6克,旋覆花(包)10克,海浮石10克,枇杷葉10克,元參20克,麥冬10克,沙參12克,百合20克,威靈仙12克,夜交藤30克,炙甘草6克。

每日一劑,水煎分二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