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
極端氣溫的影響
異物緊急分娩
火災
被困火場怎麼辦
在火場救人
救火
氣體燃料泄漏怎麼辦
安全用電
停電時怎麼辦
臨時搶修水管法
家中意外,處處提防
狂風暴雨
高處幹活
使用工具須知
困在電梯裏
陌生人闖進屋裏
怎樣護理生病或受傷的寵物
街頭遇襲
強奸
醉漢騷擾
在激憤的人群中
猥褻電話
遭遇匪徒搶劫
炸彈爆炸
遇到劫機
一、極端氣溫的影響
人體最有效率的溫度是攝氏37度左右。為了保持穩定的溫度,當四周環境較冷時,身體會設法保存體溫。相反來說,當四周環境較熱時,又會設法散熱。身體這種自然調節體熱的功能,完全由腦部的特別調節中心所控製。除此之外,人類本身亦可憑借衣物、暖氣及冷氣係統在某種程度下控製他身處的環境,使身體能在溫差大的環境下仍可有效率地動作。但是,過熱或過冷均會對身體造成傷害,情況嚴重時,甚至會導致死亡。
極端溫度的危險
過熱或過冷皆會對身體帶來局部的影響,例如:日炙、凍瘡、戰壕足病,或者整體性的影響,例如:熱衰竭、中暑及體溫過低。通常極端溫度帶來的整體性影響在小孩及老人身上較為常見,因為他們的體溫調節係統可能尚未完全發育成熟或者是已經受損。
急救員應該:
·保護傷病者,把他移離過熱(或過冷)的環境;
·恢複傷病者的正常體溫。如果情況突然(例如:中暑),應以迅速的方法恢複傷病者體溫。但是如果情況是慢慢發展而來(例如:老人慢慢出現的體溫過低),應循序漸進地慢慢協助傷者恢複正常體溫;
·尋求適當的醫療援助。
人的體溫
人體為了保持體溫在安全範圍內,也就是攝氏36至38度——身體必須對熱量的增加及減少自動作出調節。體溫調節主要是靠位於腦底部的“恒溫器”所控製。
人體憑借把食物轉化為能量(新陳代謝作用)及肌肉的活動,為身體不停製造熱量。在正常情況下,身體熱量的自然散失可抵消所增加的熱量。體溫散失的方式也可以是被動的——例如:四周的涼快環境會使部分體熱消散。此外,人體的循環係統及皮膚亦可主動使熱量消散。
在炎熱的情況下,人體的血管會擴張,使血管內的熱能借輻射作用經皮膚消散。如果需要保溫,身體自可作出相反的調節。當身體受到感染,體溫會比正常變高。
身體如何保溫
熱量借以下方式在組織內產生:
·在身體細胞內把食物轉化為能量;
·自主的肌肉活動(例如運動),或在寒冷情況下的不自主活動(例如顫抖)。
熱量吸收的方式:
·由外在來源吸收——例如太陽、火、熱空氣、熱的飲料或食物,或者接觸皮膚的熱源。
在寒冷情況下,身體保溫的方式:
·皮膚表麵的血管收縮,以保存身體內部主要器官(中心)的血液溫度;
·減少出汗;
·身體毛發豎起以“鎖住”皮膚上的暖空氣;
·燃燒體內脂肪。
在寒冷環境下保溫。
身體如何散熱
熱量可借以下方式散失:
·四周涼快的空氣使熱量以輻射方式從皮膚消散。或者由呼吸消散;
·接觸皮膚的冰涼物件可作為散熱途徑。
在炎熱情況下,身體散熱的反應:
·接近皮膚或者在皮膚內的血管擴張使熱量消散;
·皮膚出汗,體內的熱量隨汗水在較涼快的空氣中蒸發而消散;
·呼吸變得急速加深——暖氣排出,吸入較涼的空氣,以冷卻肺部血管內的血液。
在炎熱環境下保持涼快。
過冷的影響
在寒冷的環境下,人體皮膚的血管會自動關閉,以防止中心熱度消散。當手指及腳趾缺乏溫暖的血液時,可能會結冰,造成損害(例如凍瘡)。如果中心體溫跌至極低,身體的正常動作會放慢(體溫過低現象),甚至完全停頓。
凍瘡
嚴寒、幹燥及大風的環境容易造成凍瘡。活動能力低的人也會比其他人更容易出現凍傷現象。身體組織被嚴寒凍傷,可造成表麵組織或者深層組織的傷害。輕微的凍傷一般可痊愈,但若情況嚴重時,會對身體造成永久性的損害,失去感覺或壞疽。
凍瘡通常由於體溫過低引致。應該加以護理。
識別方法
傷病者可能:
·患處先感到如被針刺的痛楚:
·慢慢變為蒼白然後麻痹;
·皮膚感覺僵硬;
·然後皮膚變白,稍後出現藍色斑點,最後變黑。恢複時會變紅,發熱,痛楚,以及起水泡。
急救
目 標:
·緩慢而自然地溫暖患處,以防止皮膚組織進一步受損;
·必要時,召請醫療援助。
1.小心除去手套,戒指,或者皮靴等束縛患處的衣物。以你的手或大腿溫暖患處,或者把傷病者凍傷的手部置於他另一側腋下。避免磨擦它,以免傷害皮膚或組織。
不要把凍傷部分直接加熱或解凍,因為這樣做可能造成再凍傷。
2.把患者移至溫暖的地方解凍。如果患者腳部凍傷,可用擔架運送。
3.把患處置於暖水中。小心地把患處抹幹,用有絨毛的幹敷料覆蓋,以繃帶輕輕綁住。
4.提高並支撐傷肢以減輕腫脹。可給成年患者服食兩粒醋氨酚藥片以減輕痛楚。若有需要,把傷者送醫院。
戰壕足
雙腳長時間浸於接近冰點的溶雪或爛泥中會造成戰壕足。缺乏活動,穿著緊窄的靴子及潮濕的襪子,更易引致戰壕足。
初期,患者雙足會變成白色,冰冷及麻痹,雙足稍後會變紅、炙熱及非常痛楚。傷處亦可能出現水泡。應依凍瘡方法急救。
體溫過低
當體溫下降至攝氏35度以下,就會出現體溫過低的現象。體溫過低帶來的影響會隨病發速度及下降的溫度而有所不同。輕微的體溫過低一般易於救治及完全康複。若是嚴重的體溫過低(中心體溫下降至攝氏26度),通常會致命。但是,亦應繼續以複蘇法急救,直至醫生決定不需要為止。
體溫過低的成因
體溫過低可能因室內暖氣不足而在幾天內逐漸形成。嬰兒與體質虛弱的老人或露宿者尤其常見。體質弱、疲倦、饑餓或患有慢性病及脫水的人亦容易導致體溫過低,酒精和藥物會令情況惡化。
偶發性的體溫過低通常是由於長時間暴露於嚴寒的戶外環境所造成,尤以潮濕或大風的環境為甚。由於流動的空氣較靜止的空氣更有冷卻效力,所以寒冷而大風的環境更加危險。
很多時在冷水中死亡也是因體溫過低(不是遇溺)所造成。當身體被冷水浸泡時,冷卻速度較在幹燥的空氣中快三十倍,所以極端危險的低體溫可以在很短時間內形成。
識別方法:
隨著體溫過低形成,傷病者可能會:
·顫抖,皮膚幹而冷,呈蒼白色;
·表現冷漠,混亂,或失去理性。有時甚至具攻擊性;
·表現倦怠,漸漸不省人事;
·呼吸淺而慢;
·脈搏慢並逐漸轉弱;
·情況嚴重時,心髒停頓。
老人體溫過低
當天氣寒冷時,體質虛弱的老人很易出現體溫過低,因為他們往往缺乏足夠食物及暖氣,而且往往由於患有關節炎之類疾病而活動量較少。
身體進入老年時,對寒冷敏感度也逐漸消失,因此老年人可能不會感到自已的體溫下降。再者,老年人在極端溫度改變時,身體的調節能力也較弱。
如何急救老人
在家裏出現的體溫過低通常發展緩慢,所以使患者恢複正常體溫時,也應使用漸進的方式。過於急速的回暖方法(例如:浸熱水浴)會使皮膚表麵冰冷的血液突然流至心髒及腦部。在家中出現體溫過低的征兆會與中風或心髒病突發類似,容易使病發症狀隱藏,所以應召請醫生。
為老年傷病者蓋上毛毯,使他在室溫下(約攝氏25度)逐漸回暖。
急救
目 標:
·防止傷病者身體熱量進一步散失;
·使傷病者恢複溫暖;
·尋求醫療援助。
急救在家中或室內的傷者
1.帶傷病者入室內,迅速脫去潮濕衣物,換上幹爽溫暖衣物。
2.若傷病者年輕力壯,年輕者可以自己爬人浴缸內,可采用熱水浴。要用暖水(攝氏40度)。
不要讓年紀大的傷病者采用熱水浴。
3.放傷病者在床上,用被毯蓋好。可給予熱飲、熱湯,或高熱量食物,例如朱古力。
不要把熱源置於傷病者身旁,例如熱水袋或火爐。
不要給予傷病者任何酒精飲料。
4.如果你對傷病者的情況有所懷疑,或傷病者是老人或嬰兒,避免發生是很重要的。
如果傷病者不省人事,要暢通氣道,檢查呼吸和脈搏,若有需要,準備用複蘇法急救。
致電120召請救護車。
當傷病者體溫逐漸恢複時,應繼續用複蘇法急救,直至醫療援助抵達。
嬰兒體溫過低
嬰兒的溫度自動調節係統仍未完全發育成熟,因此,一旦身處寒冷的房間也會引致體溫過低。嬰兒的皮膚可能看來健康,但觸摸時感到冰冷。他可能會軟弱,異常安靜,及不肯進食。
慢慢使體溫過低的嬰兒恢複正常體溫。用毛毯把嬰兒包裹及使室溫回暖。必需時讓醫生檢查。
體溫過低(續)
目 標:
·防止傷病者繼續散失熱量;
·協助傷病者恢複正常體溫。
·尋求醫療援助。
急救戶外的傷病者
1.替傷病者加添多些衣物或用毛氈包裹傷病者,謹記包裹傷病者的頭部。
2.盡快把傷病者移送至室內或有遮蔽的地方。
3.把傷病者置於幹的睡袋內,蓋上毛氈或報紙,或者把他放入塑膠或錫紙救生袋內,以保護傷病者不必接觸地麵或凍源。
4.派人求救。最理想的是派兩人去求救,但不要單獨留下傷病者,必需保持有人陪伴他。
5.若有可能,給清醒的傷病者喝一些熱的飲料。
預防戶外體溫過低
為避免在戶外發生體溫過低,在遠足旅行前,必須小心計劃及訓練。如果事前身體感到任何不適,就不應該參加。任何在旅途中受傷的傷病者應及時送到安全地方。
做好應變準備
應帶後備毛衣、幹襪、幹的透氣睡袋及求生袋。備帶多些高熱量食物及飲料。但不包括酒精,因為酒精會使血管擴張,加速熱量散失。
穿著禦寒衣物
穿著多層的鬆身衣服比隻穿一件厚外衣更能保暖。外層衣物最好能擋風防水,頸部及袖口要寬鬆。如果不小心跌進冷水中,衣物和靴子的重量會因濕水而增加,應盡量不要移動身體,但可脫去厚重的外衣及靴子,以免因過重而遇溺。
6.當救援抵達後應用擔架把傷者送醫院。
如果傷病者不省人事,要暢通氣道,檢查呼吸和脈搏,若有需要,準備用複蘇法急救,應繼續用複蘇法急救,直至醫療援助抵達。
過熱的影響
當大氣溫度與體溫相等時,身體便不可能以輻射方式使熱量散失。如果濕度同時很高,汗水更不能正常地蒸發。在這種環境下,如果再加上劇烈運動製造更多的熱量,就可能會產生熱衰竭,甚至會出現中暑現象。
興奮藥物濫用
某些興奮藥物是造成體溫升高的常見原因。服用者因長時間活動過度而大量出汗導致身體脫水,繼而造成熱衰竭,再加上藥物在腦子發生的作用,就可導致中暑。
熱衰竭
當身體大量流汗,損失大量水分和鹽分時,便可能逐漸造成熱衰竭。不習慣在酷熱環境工作,或在潮濕炎熱環境下運動的人。最容易發生熱衰竭。身體不適者,尤其是有腹瀉嘔吐現象的人,也可能會出現熱衰竭。
識別方法
當熱衰竭逐漸形成時,傷病者可能會:
·感到頭痛,暈眩及神誌混亂;
·沒有食欲,並感到惡心;
·出汗、麵色蒼白、皮膚濕冷;
·手臂、足部或腹部肌肉抽筋;
·脈搏和呼吸急促及微弱。
急救
目 標:
·使傷病者冷卻;
·補充失去的體液及鹽分。
1.讓傷病者在陰涼處躺下。提起他的雙腿。
2.給他足夠水分,可能的話,再讓他啜飲大量低鹽分的溶液(每一公升水加入一茶匙鹽)。
3.如果傷病者迅速複原,應囑咐他看醫生。
如果傷病者不省人事,讓他以複原臥式躺臥。致電120召喚救護車。每隔十分鍾檢查及記錄傷病者的呼吸、脈搏及反應程度,必要時以複蘇法急救。
中暑
腦部的“恒溫器”失常會引致中暑。由於發高燒或長時間身處酷熱的環境,會引致身體迅速出現危險的過熱現象。有時,出汗功能停頓,也會造成熱衰竭,而使身體不能借散發蒸氣而冷卻體溫。
中暑通常是突發的,傷病者可能於幾分鍾內不省人事。有些傷病者可能在中暑出現前感到不安及不適。
識別方法
傷病者可能:
·感到頭痛、暈眩及不適;
·顯得不安及感到混亂;
·皮膚炙熱、幹燥而泛紅;
·身體反應程度急劇降低;
·脈搏強而有力。
·體溫高於攝氏40度。
急救
目 標
·迅速使傷病者體溫下降;
·安排運送醫院。
1.迅速把傷病者移往陰涼處,盡可能脫除他所有外衣。召請醫生。致電120召喚救護車。
2.用濕冷的床單加以包裹,並保持潮濕,使他冷卻,直至他的舌下體溫降至攝氏38度或腋下溫度攝氏37.5度。
量體溫
·握著溫度計有水銀的另一麵邊緣;
·搖動溫度計,確保水銀回落低過正常溫度攝氏37度;
·把溫度計放在舌頭下麵(兒童則在腋下),等三分鍾,然後量度水銀的停止點。
如果沒有床單可用,應不斷替傷病者扇涼或用濕海綿蘸冷水抹拭以減低體溫。
如果傷病者反應遲緩或不省人事,要暢通氣道,檢查呼吸和脈搏,若有需要,準備用複蘇法急救。置他於複原臥式。
3.當傷病者體溫降至安全程度,可用幹床單覆蓋,繼續小心觀察他,直至援助抵達。
如果體溫再度上升,重複第2步驟的冷卻方法。
二、異 物
異物。是指經由皮膚創傷,或自身體天然孔竅,例如耳孔、鼻孔、眼睛、陰道或直腸進入體內的大小外來物質。通常異物、塵垢微粒或砂礫,會進人眼內或在眼球上停留,這類創傷一般由急救員檢查。這類創傷通常雖然不嚴重,但會引致傷者痛楚和不安。必須保持鎮定,安慰傷者和迅速進行急救護理。
護理程序
本章詳述如何除去嵌入皮膚、眼睛、鼻和耳的異物。鼻、耳和眼睛的構造和圖解說明可助你明白所需之護理和識別潛在的問題。本章同時提供處理吞入或吸人異物的方法。
異物進入身體下部孔竅的傷者,應留待醫生或護士去處理。至於異物進入傷口的處理方法:
急救優先次序
·決定是否可能將異物除去。如果你無法或不能肯定應否除去,應尋求醫療援助:
·如果異物是可以除去的,應安慰傷者及確保傷者不會移動,並盡量保持穩定;
·除去異物之後,應采取必須的事後程序。如懷疑傷者有內傷或有受感染危險,應尋求醫生的意見。
皮膚內的異物
細小的異物(例如木片及玻璃碎片)通常隻會造成細小的傷口,隻會輕微出血或完全不會出血。如果異物突出皮膚外,可嚐試把它除去。但急救員不應把深深嵌入傷口內的異物拔出,以免造成進一步傷害。
異物很多時會被塵垢及細菌汙染。所以應確保傷口清潔,傷者的預防破傷風疫苗仍然有效。
碎片
木片、金屬片,或玻璃碎片嵌入手部、腳部及膝部皮膚是身體常見的創傷。通常可使用鑷子把碎片夾出,但如果碎片插入太深,或插在關節上,或不容易去除,不要動它,並囑傷者找醫生處理。
急救
目 標
·除去碎片;
·降低受感染危險。
1.以肥皂及溫水輕輕清洗碎片周圍的部位,用火焰消毒鑷子。
2.用鑷子在盡量貼近傷口皮膚處鉗住碎片,朝碎片插入的相反方向將之拔出。
不可用物深入患處探尋碎片,例如使用針試圖挖出碎片。
如果碎片不易夾出或斷開,應依照嵌入異物的方式急救,並尋求醫療援助。
3.擠壓傷口使傷口輕微流血,然後清潔傷口及貼上消毒膠布。
4.應確定傷者的預防破傷風疫苗仍然有效。如果已經過期,或對期效有所懷疑,應囑傷者就醫。
魚鉤
嵌入皮膚的魚鉤一般不易拉出,因為魚鉤上的倒鉤會造成阻礙。除非不能立刻找到醫療援助。否則不應試圖把魚鉤拔除。把魚鉤拔除後,若對破傷風防疫注射期效有所懷疑,應囑傷者就醫。
急救
目 標:
·尋求醫療援助,如得不到醫療援助,可除去魚鉤,並應盡可能避免引致進一步傷害及痛楚。
1.盡量在接近魚鉤處切斷鉤線。
2.用紗布重重包裹魚鉤四周,直至能使用繃帶包裹傷處而不會把魚鉤進一步推入傷口為止。
3.包紮墊料和魚鉤,小心不要在魚鉤上施壓。確保傷者盡快獲得醫療護理。
如果可以看到倒鉤
不要把倒鉤拉出,除非倒鉤已經切斷。
1.切斷倒鉤,然後抓住鉤眼小心地把魚鉤拉出。
2.清潔傷口並蓋上敷料及繃帶,確定傷者的預防破傷風疫苗仍然有效。
如果不能看到倒鉤
1.若有可能。在傷處把魚鉤推前,直至魚鉤露出皮膚。
2.剪掉倒鉤,拉出魚鉤,依上述方法包紮傷處。
眼、鼻和耳
眼睛、鼻子和耳,這些身體上的重要器官,皆可傳送感覺訊息到腦部作分析。這些器官都有一個複雜且精巧的結構,也容易受異物所傷。一些基本的解剖資料可助你明白,當這些器官受傷時,應該如何護理。
眼睛
眼睛讓我們能看見事物。每雙眼睛大概2.5公分闊,但是,由於每隻眼睛皆藏在顱骨內,受到骨質眼竅的保護,我們隻能看見眼睛的小部分。
每隻眼睛的顏色部分(虹膜)均有一個開口(瞳孔),讓光線進入。在中央有一個晶狀體,把光線聚焦到眼後的視網膜上,形成影像。視網膜上的神經細胞把影像翻譯為電脈衝,並由視神經傳送到腦部作分析。眼睛表麵有一個保護層(角膜)和外膜(結合膜),不斷有液體浸潤以保持表麵清潔。
可能發生的問題
·眼球內的壓力增加會損害視神經,引致視覺漸漸消失,這過程叫青光眼。
·白內障是因眼內晶體漸漸不能透光,形成進入視網膜的光線減少。
·結合膜和角膜(鞏膜)炎是常見令眼部痛楚的病征,其特征是眼紅,易受刺激,和不斷眨眼。
·因傷病或感染而令角膜受損結疤,會導致視力永久喪失。
這個精巧的器官是呼吸通道的入口,讓空氣得以進入呼吸係統,並可分析氣味和有助加強嗅覺。
鼻
鼻腔內有橫列血管和粘膜,可使進入的空氣變得和暖濕潤,不致傷害肺膜。微塵給鼻膜粘住,經細毛(鼻毛)移動至咽喉而被咳出或吞下。鼻腔內的特別細胞(嗅覺細胞)追尋氣味,由嗅神經纖維傳送到腦部。
耳
耳朵控製我們的聽覺和平衡。耳朵可分分三部分:外耳——包含可見的耳朵(耳廓),以及耳道和耳鼓。耳廓收集音波,通過耳道,震蕩耳鼓。耳道的細毛可阻隔微塵,而腺體分泌的質可把其他細小異物粘住。
中耳是一個充滿空氣的空腔,內有三塊小骨,由耳鼓傳送音波到內耳。中耳在耳咽管與鼻的後部連接,耳咽管的作用是平衡空氣壓力。
內耳有兩個小型器官:耳蝸和半規管。耳蝸把耳鼓收到聲音的震蕩轉為脈衝,並透過聽覺神經傳達到腦部。半規管則監察平衡和位置。
可能發生的問題
耳痛顯示外耳受到感染(通常遊泳之後),感染通常從耳咽管進人中耳。受感染流出的液體具有粘性(膠耳),往往是造成兒童暫時失聽的原因。
異物入眼
在眼白處浮遊的灰塵、砂礫或脫落的睫毛,甚至隱形眼鏡,通常很容易去除。但是,如果異物粘附於眼球表麵,或者嵌入眼球,或者在眼中有顏色的部位(瞳孔及虹膜)附著,切勿接觸或試圖去除。
識別方法
傷病者可能:
·視力模糊;
·眼部感到痛楚或不適:
·受傷眼睛變紅及流眼淚:
·眼瞼眯起及痙攣。
急救
目 標:
·防止眼球受傷。
1.勸傷者不要揉眼睛。讓傷者坐下,麵向燈光。
不要觸摸任何粘附或嵌入眼球或眼部有顏色部位的物體。
2.輕輕用食指及拇指把傷者上下眼瞼拉開,檢查眼睛各部分。
如果異物粘附或嵌入在眼球上,用眼罩和繃帶把受傷眼睛蓋好,然後把傷者送醫院。
3.如果看見眼白部位有異物,用水杯或洗眼杯盛載清潔的水把它衝出。
4.如果衝洗無效,而異物並未粘在眼球上,可用濕潤的消毒棉球或潔淨手巾和紙巾的一角,將異物挑出。
如果異物藏在上眼瞼裏麵,用手指拉住睫毛,將上眼瞼拉起,蓋向下眼瞼。此外,亦可叫傷者在水中眨眼,使異物浮出。
異物入鼻
幼童可能會把細小的物件塞入鼻孔。鋒利的物件固然會傷及鼻腔組織,但圓滑的物件也會阻塞氣道及引致感染。切勿試圖除去鼻中異物,因為可能引致更大傷害或把異物進一步推入鼻孔內。
識別方法
傷病者可能:
·難以用鼻呼吸,或用鼻呼吸會帶有雜聲:
·鼻子腫起;
·鼻孔流出有臭味或帶有血絲的液體,顯示異物已藏在鼻子內一段時間。
急救
目 標:
·獲得醫療援助。
1.讓傷者保持安靜。叫他用口正常呼吸。
即使你能看到,也不要試圖用手指或器具把異物除去。
2.安排把傷者送醫院。
異物入耳
如果異物在耳內卡住,耳道受阻會造成暫時失聰或使耳鼓受損。兒童常喜歡把物件塞入耳孔。清潔耳道亦可能會在耳內留下碎棉,有時昆蟲亦可能飛入或爬入耳中。昆蟲在耳內的鳴聲及活動,會使兒童受驚。
急救
目 標:
·防止耳部受傷;
·若有阻塞,召喚醫療援助;
·弄走受困的昆蟲。
如果異物在耳內卡住:
不要試圖把異物除去,因為可能會引致嚴重受傷或把異物進一步推入耳內。
盡快把傷者送往醫院。在運送途中或救援抵達前,安慰傷者。
昆蟲入耳
1.安慰傷者,並叫傷者坐下。
2.用溫水灌人傷者耳中,使昆蟲浮出。
3.如果仍未能把昆蟲除去,應把傷者送醫院。
吞入異物
幼童特別容易吞入一些細小物件,例如:硬幣、別針、或鈕扣等。尖銳的物件可能會傷害消化道。而細小、圓的物件雖然不會造成傷害,但卻可能會引致哽噎。
急救
目 標:
·獲得醫療援助。
吞入尖銳或大的物件:
致電120召請救護車。在救護車到達前,安慰傷者。
不要給傷者飲食,因為傷者入院後可能需要麻醉。
吞入細小、圓滑的物件:
安慰傷者,把傷者送醫院或帶他看醫生。
吸入異物
細小圓滑的物件有時會溜過喉嚨的保護機製而進入氣道。幹的花生米尤其容易對幼童構成危險的傷害,因為花生米遇到體液會膨脹,可能會被吸進肺部,造成嚴重傷害。對果仁敏感的人,吃了還會導致敏感性休克。
識別方法
傷病者可能:
·會有哽噎的病症或聲音,但很快會消失:
·持續有幹咳;
·呼吸困難。
參閱:
“哽噎”。
急救
目 標:
迅速獲得醫療援助。
1.若有需要,按哽噎方式急救。
至電120召喚救護車。
2.運送途中或救護車抵達前,安慰傷者。設法從傷病者或旁觀者查出傷者吸入了何種異物,並通知醫療援助機構。
哽噎傷者
如果拍背法或腦部推壓法不成功,可用腹部推壓法。
中 毒
中毒通常由意外造成,但是也可能是蓄意中毒(例如試圖自殺)。中毒有時可能出於意外,或因吃了汙染食物或有毒植物而中毒。毒品或酒精也可以引致人體中毒。
識別中毒和急救中毒:
中毒後的影響會根據毒物本身和進入體內的分量而有所不同,但都應該送醫院治療。雖然中毒可以致命,但大部分情況是可以治療的。所有中毒情況,如果你能鑒別事件涉及何種毒物,皆對醫生有幫助。若清醒的中毒者或旁人不能鑒別,例如藥丸,懷疑盛載毒物之容器,或傷者呼吸帶有酒味,皆可作為線索。如果你懷疑中毒是由濫用藥物引致,應要小心,一個藥物濫用者可能帶有不潔的針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