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博通經史、學兼文武的家風(1 / 2)

魏征,大唐開國名相,以直諫揚名天下。隋末,投身瓦崗,兵敗歸唐,輔佐太子李建成。玄武兵變後,易主輔秦王李世民。唐太宗時,進為宰相,成為大唐王朝決策的主要人物之一。

唐太宗貞觀年間(627—649年),政治修明,社會安定,經濟繁榮,人口增加,出現了中國封建社會前所未有的太平盛世,史家稱譽為“貞觀之治”。提起貞觀之治,人們便會想到那位不斷獻納忠諫,被唐太宗稱為一麵“鏡子”的著名人物——魏征。

魏征是隋末唐初傑出的政治家,唐太宗統治集團的主要謀士。他殫精竭慮輔佐唐太宗17年,不斷提醒唐太宗以亡隋為鑒,偃武修文,勵精圖治。他多次犯顏直諫,糾正或阻止了唐太宗錯誤行為和主張,為貞觀之治的形成作出了傑出的貢獻。他的言論和事跡被載入史冊,他與唐太宗的關係也被後世奉為君臣遇合的楷模,傳為美談。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學校,父母是啟蒙的第一任教師。家庭的熏陶、先人的遺訓,對於一個人素質、品格的形成、智力的開發、學識的奠基和情操的陶冶,等等,都有相當深遠的影響和一定的客觀促進作用。

為了全麵地、客觀地評價魏征這一曆史名人,對其家世及家族成員進行一番考察,是頗有必要的。

魏征的籍貫問題,即“家鄉何處,故土安在”這個問題,史書中較普遍的記載是“巨鹿曲城人”,後來遷居到相州內黃。據學者考證,巨鹿曲城即今河北省晉縣,相州內黃即今河南省內黃縣。由此可得出結論,魏征的祖籍為河北晉縣,這個地方在河北省中部偏西,滹沱河流域,德石鐵路經過境內。漢置下曲陽縣,隋改鼓城縣,明入晉州,1913年改晉縣。

關於魏征的先世,在《魏書》和《北齊書》中都沒有關於他先世事跡的記載,隻有唐代李延壽所撰的《北史》卷中有他父親魏長賢的傳,該傳稱魏長賢是北魏著名史學家魏收的族叔。如果這一說法可靠的話,那麼魏收的先世也就等於是魏征的先世了。據魏收的自序中可知:他們的有史可考的祖宗可追溯到漢代的高良侯魏無知,魏無知的兒子叫魏恢,魏恢的兒子魏彥,當過本郡的太守,魏彥的兒子魏悅,曾當過濟陰太守,以善政著稱。魏悅之子魏子建,曾任太尉從事中郎、東蓋州刺史,並在平定甘肅天水、秦安一帶的武都、成縣一帶的氐帥韓祖香的戰事中,善用安撫和鎮壓並重的政策,“前後斬獲甚眾,威名赫然”,果北魏孝明帝龍顏大悅,“詔子建兼尚書行台,刺史如故,於是威振蜀土,其梁、巴、二益、兩秦之事,皆所節度。”後來,返回洛陽,累遷衛尉卿,初右光祿大夫,後曆左光祿大夫,加散騎常侍、驃騎大將軍。史稱魏子建“出為藩牧,董司山南,居脂膏之中,遇天下多事,正身潔己,不以財利經懷。及歸京師,家人衣食,常不周贍,清素之跡,著於終始,性存重慎,不雜交遊”,於永熙二年(533年)春去世,終年60歲。

魏收即是魏子建的大兒子,而魏征的父親魏長賢,與魏子建是族兄弟的關係。長賢的祖父為魏釗,本名顯義,字弘理,釗為魏世祖所賜。史稱他“雅性俊辨,博涉群書,有當世才,兼資文武,知名梁、楚、淮、泗間。”魏世祖準備征伐江南,聞魏釗之名而特別召見,交談一番後非常高興,大為賞識,對魏釗說:“我這次南伐,正是你建功立業之日,希望你好好跟我幹,不愁不富貴。”任命他為貼身隨從,不離左右。南伐軍打到淮南地區,一度南進受阻,許多城池始終攻克不下,魏釗及時進計道:“陛下百萬之軍,風行電掃,攻城略地,所向無前,雖有智者,莫能為計。然而師次淮南,已經累日,義陽諸城,猶敢拒守,此非不懼亡滅,自謂必可保全也。但陛下卒徒果銳,殺掠尚多,人皆畏威,未甚懷惠,恐一旦降下,妻子不全,所以遲疑,未肯先發。臣請間入城內,見其豪右,宣達聖心,示以誠信,必當大小相率,麵縛請罪。陛下拔其英楚,因而任之,此外諸城,可不勞兵而自定。”魏世祖非常讚同這種做法。魏釗於是當夜潛入城中,大搞“統戰”宣傳工作,結果收效甚著,城中大小欣悅,第二天早晨就開城門投降了北魏。此後往南許多城,紛紛歸降。魏世祖對魏釗說:“卿之一言,逾於十萬之師。”為表彰魏釗的功勞,授予他義陽太守、陵江將軍的職務,不久又升為建忠將軍。正當皇帝對他格外看好並準備進一步重用時,魏釗得了風疾,雖然有禦醫的竭力搶救,但仍死在征途之中,終年64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