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多年前,既是一個繁榮富饒的大都會,又是享譽當世的曆史文化名城。第十三任商王河亶甲、魏王曹操、後趙石虎、前燕慕容俊、東魏、北齊曾先後在鄴建都,說它是六朝故都,也是名副其實的。
鄴城位於太行山東麓,是華北平原開發較早的地區之一。它東西通秦、齊,南北達燕、趙;滏水從西邊奔來,衛河向東方流去,漳水繞過城北有縈回百折之態(近代漳水河道移至城南),郊野是肥沃土地而無九曲險阻的艱難,史稱“其地平廣,為天下要”。或言“山川雄險,原隰平曠,據河北之襟喉,為天下之腰膂”。
正是由於鄴城處天下交通樞紐,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周宣帝宇文贇特派他的姻親重臣、戰功赫赫的名將尉遲迥出任相州總管,統領相(治鄴城)、衛(治朝歌,今河南淇縣)、黎(治黎陽,今河南浚縣東)、洺(治廣年,今河北永年東南)、貝(治武成,今河北南宮東南)、趙(治廣阿,今河北隆堯東)、冀(治信都,今河北冀縣)、嬴(治趙軍都城,今河北河間縣)、滄(治饒安,今河北鹽山西南)9州,坐鎮鄴城,扼守咽喉。
大象二年(580年),周宣帝宇文贇暴死,年僅9歲的太子宇文衍繼位,政權落入外戚楊堅手中,此事立即在周室朝廷內外引起軒然大波。誰都清楚楊堅當政必將對王室構成嚴重威脅,這是忠於宇文氏的文臣武將難於接受的。
楊堅何人?為什麼他一當政竟使人如此震驚?楊堅自是不凡,他不僅是宣帝楊皇後的父親,有國丈之尊,更主要的他是北周開國第一功臣、八大柱國大將軍之一獨孤信的乘龍快婿,十二大將軍之一楊忠的長子,憑著父輩的蔭庇,他15歲便任官散騎常侍、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封成紀縣公。16歲遷驃騎大將軍,加開府。557年10月,明帝宇文毓即位,授右小宮伯(掌皇宮警衛),進封大興郡公,20歲遷左小官伯(其時尚左,左為正,右為副),又出為隨州刺史,進位大將軍。27歲時父親楊忠病死,襲爵隋國公,其後又進位柱國、大柱國、大司馬。38歲再遷大後丞、右司武,官至大前疑(宰輔之一)。
在父輩的庇護下,楊堅不僅少年得意,而且借嶽父、父親的關係以及自己的權勢,形成了強大的個人勢力集團。盡管楊堅善於韜晦,但他的政治野心還是自覺不自覺地時有流露,使宇文氏深感不安。周宣帝宇文贇曾非常憤恨地對楊皇後說:“總有一天要把你全家殺了。”楊堅也發覺自己處境不妙,就想法暫離朝廷,到地方上去蓄積力量等待時機。他通過他的同黨,深得皇上寵信的內史上大夫鄭譯獲得了揚州總管的任命,詔令是大象二年(580年)五月五日發布的,楊堅裝著急忙出發赴任的樣子,可臨行時又宣稱自己的腳突然出了毛病,行走不便,借此留在京城。這月十一日,周宣帝患病,當日去世。去世得如此快速,事有蹊蹺,顯而易見,宮禁之事隱秘,一般人也難以說清。於是楊堅的同黨小禦正劉昉、領內史鄭譯(以內史上大夫領內史)便偽造宣帝遺詔,讓楊堅全麵負責軍國大事。
楊堅得誌,首先控製了京城和皇宮的衛隊,接著自任左大丞相,假黃鉞,全國所有官員一律聽命於他。與此同時,他一麵積極收買民心,網羅死黨,另一麵不遺餘力鏟除異己。他以心腹韋孝寬為相州總管取代尉遲迥,尉遲迥自不甘束手就擒,便起兵相抗。這年八月,楊堅軍與尉遲迥軍在鄴城郊外會戰,迥素得軍心,親自披甲上陣,一時士氣大振,逼迫楊堅軍連忙後退。這時鄴城民眾幾萬人出城觀戰助威,齊聲雀躍歡呼,楊堅軍惱羞成怒,喪心病狂,竟向手無寸鐵的平民百姓大肆放箭,射死殺傷無數,民眾競相奔走,轉相踐踏,呼救號泣之聲響徹天際,慘不忍聞。尉遲迥軍為救護百姓,兵力分散,楊堅軍趁勢反攻,尉遲迥兵敗自殺,鄴城為楊堅軍攻下。
尉遲迥的失敗給鄴城民眾帶來了極大災難。楊堅對鄴城人擁戴尉遲迥十分憤怒,下令焚毀鄴城,十多萬人全部強製遷移到南邊45裏的安陽(今屬河南)去。眼見富甲天下的大都會就要變成廢墟,世代經營的產業即將化為灰燼,可憐的鄴城人日夜悲泣,但有什麼用呢!傷心之餘還得扶老攜幼、牽兒抱女緩緩向南蠕動。
在這南移的人流中,退職縣令魏長賢又比一般人多了層憂傷。他雖不是土生土長的相州人,可在鄴定居也幾十年了。魏長賢本在洛陽求學,534年隨東魏孝靜帝北遷到鄴,被推薦為秀才。北齊建立後,又被平陽王高淹召為法曹參軍,後轉著作佐郎,除河清(562—564年)中到武平(570—575年)間去上黨屯留(今屬山西)做過幾年縣令外,就一直住在這裏。現魏長賢已年過知命,卻還沒有兒子,“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傳統觀念折磨著他,使他鬱鬱寡歡;而現在希望來了,續弦夫人六甲在身,他期待著老天爺能賜給他一個男孩,魏氏香火有人繼承,他便不愧對祖先了。正當夫人就要臨盆的時候,傳來了強製搬遷的消息,這給了魏長賢當頭一棒,無限喜悅頓時化為滿腹惆悵。十多萬人一起湧向那小小的一個安陽,吃、住必然是問題,不管怎麼說,我魏長賢也是世代官宦人家,還曾經是一縣之長,總不能像普通百姓一樣流亡吧!即使在動亂中,也得維持一定的生活水平,保持起碼的體麵,才不有損自尊。然而,對一個退職有些年的縣令,這又是多麼的艱難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