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說:“陛下,依愚臣看來,分封諸侯嘛,也未免不可,隻是,規模不能太大了吧?數量嘛,也不宜過多,當然,職權就更不能過重。把諸侯摻雜在州縣之中,這封國的屬官,得由朝廷來任免,這樣,就達到了各守疆土,又互相製約的目的,最終,還是維護和鞏固我們大唐朝廷的利益。愚臣所說的這種做法,是既借用了周朝分封的根本,又符合當今振興我大唐帝國的需要,兩全其美,何樂不為呢?”
從這段話裏,我們可以看出權萬紀是個折中主義者,是和稀泥,是又要發言又要不得罪誰,純屬搞技巧。盡管權萬紀折中,實質上與封德彝的主張大體上是一致的,而且,還更有欺騙性。折中主義本來就是貌似公正,不偏不倚。然而,就是這種穿著華麗外衣的理論,不僅魏征不買賬,連封德彝也不感興趣,他要實行的是不折不扣的封建製,不要折中主義的封建製。
李世民呢?李世民聽完了權萬紀走夾縫的方案之後,覺得這樣一來,機構是不是就過於龐雜,他還是讓各位愛卿都說說。
封德彝被魏征反駁,鬧得耳根子發熱,又被權萬紀折中一下子,心裏相當別扭,他憋不住,言辭也有點激烈,他說,“吾皇聖明,高瞻遠矚,一針見血,一語道破折中做法的要害之處,權大人想出奇製勝,欲速不達!”
權萬紀挨了封大人一悶棍。
魏征奇怪,他們自己一夥怎麼還幹上了?
權萬紀心中大為不快,然而,封德彝是元老重臣,像權萬紀這樣的還是敬讓他三分才算聰明。於是,他勉強裝出一副笑臉,卑躬屈膝地問封德彝:“請問封老大人,實行封建製的根據是什麼呢?”
不想,這一問正中皇上的下懷。李世民也叫封德彝說實行封建製的道理。
封德彝更抖擻精神,說:“這個道理可以說很簡單,我們隻要翻翻周朝以來的曆史,就可以明白了。秦始皇統一中國,可謂功勞大焉,然而他廢除封建製,實行郡縣製,僅僅維持了兩個朝代就消亡了。漢朝采取‘郡國參建’的做法,也隻是維持了400多年。魏晉以來,南北分裂,各代王朝全都短命,也都是因為廢除封建製。所以,依愚臣之見,我大唐帝國要想長治久安,就非實行周代的封建製不可。”
應該說封德彝的這番言論,代表了當時朝野上下不少王公貴族、豪強望門的思想傾向和願望,所以有一定的社會基礎,就是在一些元老重臣之中,讚同這一觀點的也不乏其人。
而魏征呢?他早就在觀察、分析唐初的政治、經濟形勢。魏征發覺,這股守舊複古勢力不僅來頭不小,而且非常危險,這一勢力的政治意圖和主張,如果真的實現,剛剛統一的大唐的國家政權,就被架空,各路諸侯各自為政,分崩離析,黎民百姓將重新陷入無休止的戰亂之中。
魏征感到這件事非常可怕。
但是他還是先沉住氣,聽聽大家的意見再說。
李世民當然也有自己的想法,他也在猜測封德彝主張的政治目的和實質。
李世民問封德彝:“封愛卿,您說封建製使周朝維持了800年,這段史實千真萬確,人所共知,說明周天子創立的封建製是符合當時的社會實際的。”
封德彝聽得很得意,他感到皇上在向他靠攏。
可是李世民接著提出:“我大唐和那個周朝可是不一樣了,肯定是不一樣了,怎麼個不一樣法,你們能不能更深刻地說一說?另外,封愛卿您說秦朝僅僅維持兩代就滅亡了的原因,到底是什麼?是因為秦始皇實行了郡縣製呢,還是由於其他什麼原因?至於魏晉以來各代王朝都短命,其根源恐怕也很難全歸到廢分封行郡縣這一製度上吧?”
本來是李世民首先提出分封諸侯的意思,封德彝、權萬紀是順著他的思路拍馬屁,一路拍下來,現在李世民又突然回頭連刺數槍。
封德彝、權萬紀等人被問得幹張嘴,一時答不上來。
然而,李世民的提問,反倒給魏征理明了思路,點明了要點。
魏征覺得李世民確實是一位英明的君主,他對國家大事的處理,縝密深刻,而且在方式方法上,也妥善得體。魏征打擊守舊複古派的機會來了。他思索了片刻以後,提出自己的主張:“周天子分封諸侯,應該說符合當時的國情,可是後來怎麼樣了呢?大家都知道,後來各路諸侯國的權力逐漸增大,這種諸侯權力膨脹的結果,形成了與周天子分庭抗禮的可怕局麵,這才形成諸侯割據,諸侯混戰,誰也管不了誰,誰也不服誰,直到秦始皇統一中國。”
李世民一聽,心中豁然開朗,鼓勵魏征往下說。
封德彝、權萬紀等卻神情緊張起來,他們已經預感到事情不妙。越是這樣,他們越是認真地聽著。
魏征繼續闡明自己的思想:“我們現在的思想、文化、勞動工具、生產技術、生活習慣等都已經不是周朝那個時代了,一切都發展了,進步了,周朝的那種封建分封諸侯製,已經毀掉了周朝自身,難道還能適應我們大唐嗎?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正是總結了周朝分封諸侯導致國家滅亡的教訓才實行郡縣製的,秦始皇是對的,事實上對安定和統一,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至於秦二世而亡的原因,主要在於橫征暴斂,苛政如虎,老百姓活不下去了才揭竿而起。還有魏晉以來的各個王朝都短命的問題,也不能把原因歸結到廢分封行郡縣製上去,而是各代國君昏庸無能,沒把老百姓放在心上,沒有采取安定人心的國策。這些情況,仔細研究一下曆史就清楚了,很多史實是可以證明的,請陛下明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