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多次進言,力阻太宗廢儲(1 / 3)

長孫皇後逝世後,太宗的家庭關係也發生了微妙的變化。太宗的長子承乾、四子泰、九子治(即日後的高宗,武則天的丈夫)為長孫氏所生。承乾武德二年(619年)生於承乾殿,故名。武德三年(620年)封常山郡王,不久遷中山王。武德九年(626年)太宗即位被立為太子,那時他剛8歲,十分聰明伶俐,深得太宗喜愛。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年歲的增長,無比尊榮的社會地位,養尊處優的生活環境,使他逐漸滋長了奢侈享樂之心,好聲色,遊樂起來便沒節製。身為太子,皇位的合法繼承人,有屬於自己的獨立的辦事機構,東宮就是縮小了的朝廷。有各類僚屬,為他處理一切日常事務,更有專門的部門保障他飲食起居等各方麵的物質供應,但他還不滿足,常通過他的奶媽遂安夫人向母後訴苦:“東宮用具不夠,想請求父皇增加。”長孫皇後答複得很幹脆:“作為太子,應當操心的是德行不修、名聲不好,何必擔心用的東西少呢?”母後的約束使他多少有些顧忌,更怕父皇知道,便極力矯飾。每當公開場合,便大談忠孝之道,而在私下則與群小猥褻。如今母後走了,沒人再時常監督他,父皇都在尋歡作樂,自己年紀輕輕,正是人生得意之時,為何不該盡情享受呢?

承乾的自我放縱,使太宗感到痛心。作為自己既定的繼承人,他對承乾是寄予了很大希望的。為了教育、輔佐太子,太宗先後選擇了李綱、於誌寧、李百藥、孔穎達、杜正倫等一代名儒作承乾的師傅,並親自多次交代要他們善始善終輔弼太子,可謂用心良苦。然而,事與願違,承乾不但沒改過自新,反而在邪路上越走越遠,太宗感到灰心,對承乾也逐漸疏遠。

太宗疏遠承乾,使承乾的同胞兄弟李泰不由得暗地歡喜。李泰武德三年(620年)生,小承乾1歲。一出世便與他的兄長同時封王,封王於宜都(今屬湖北)。四年,進封衛王。貞觀二年(628年)改封越王,授揚州太都督。貞觀五年(631年)兼領左武侯、大都督。貞觀八年(634年)再遷雍州牧、左武侯大將軍。貞觀十年(626年)改封魏王,時年不過17歲。這對一般人來說,僅僅是出生帝王家,十幾歲便登上平常人一輩子都奮鬥不到的高位,也足夠可以了。可是,人的欲望啊,什麼時候能夠滿足呢?魏王李泰對自己的現有地位並不滿足,他常歎自己運氣不佳,如果早兩年出世,這太子之位還能是別人的嗎?如今的事實是,太子是他的哥哥,而不是他本人,他不甘心,他要尋找機會,現在機會來了。李泰早聽人說過他父王的一句名言:天下“取之或可以逆得,守之不可以不順”。是的,隋煬帝楊廣和父皇的天下不都是“逆得”嗎?煬帝失敗是他“守之不順”,父皇成功在於“順守”。李泰要效法父王,逆得順守。

父王有戰功,而現在是和平年代,立功的機會是很少的,偶有征伐,也輪不上他帶兵出征。李泰決心學習楊廣,矯飾自勵,他折節讀書,禮賢下士。李泰的努力沒有白費,果然很快贏得了父王的歡心。貞觀十年(636年)太宗重新調整分封子弟17人為王,除5人因年幼不去州上赴任外,其餘12人均下詔遷任諸州都督,唯獨將相州都督李泰留在京城,這無異暗示擬讓李泰取代太子。

接著,太宗又以李泰善於寫作、禮遇士大夫為由,特命李泰在他的魏王府設置文學館,他可以自行引進學士。這不禁使人想起當年太宗為秦王時所建的文學館,正是那些文學之士輔佐秦王取代了太子,如今曆史是否又將重演呢?

魏征敏銳地察覺到苗頭不對,盡管太宗寵愛李泰,魏征對李泰卻十分冷淡,曾引起別人的中傷,說他不尊重李泰,使得太宗大發脾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