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
1982年12月,陳育新毅然決定“停薪留職”,回鄉創業。
1982年12月,以陳育新創業為標誌,希望集團開始了艱難而輝煌的創業曆程。
1983年
1983年2月,劉家四兄弟召開“四方會議”,其他三兄弟全力支持陳育新回鄉創業,並表示伺機跟進。
3月,陳育新找新津縣委書記鍾光林,要求“停薪留職”,鍾表示同意,並希望他在一年之內能夠帶富10戶農民。
8月7日,劉永言從外地購種鵪鶉回到成都,陳育新連夜租人力三輪車運回新津。
9月,劉永行設計製作孵化箱,幾經反複,終於成功。
10月16日,陳育新與新津縣農業局正式簽訂了“停薪留職”合同。
12月8日,劉永好從成都買回一拖拉機舊磚,由於道路狹窄,拖拉機無法進村,隻好卸在兩公裏之外,人工挑運到家。
是年,育新良種場孵雞5萬隻,孵鵪鶉1萬隻,並帶出11個專業戶。
1984年
3月,由劉永言設計的大型全自動蜂窩煤孵化室投入運轉,為企業的大發展創造了條件。4月,由於一養殖戶毀約,造成小雞積壓,劉永行親自帶領幾名農民,起早貪黑地四處推銷小雞。
12月1日,陳育新以全縣第一的身份出席了新津縣第四屆專業戶代表大會。
是年,育新良種場孵雞30萬隻,孵鵪鶉100萬隻。
1985年
1月4日,新津縣政府正式批準陳育新辭職。2月,隨著育新良種場的不斷發展,陳育新針對企業管理中經常出現的問題,提出了“工作可檢查性”的概念,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3月10日,四川省省長楊析綜到育新良種場視察鵪鶉養殖情況,並鼓勵陳育新(劉永新)帶領周圍群眾走出一條共同致富的路子來。
4月12日,四川省委副書記馮元蔚視察了育新良種場。
11月30日,四川省委常委謝世傑到新津縣調查研究農村體製改革問題時,視察了育新良種場。
12月3日,《四川日報》刊登署名文章——《陳育新幫助鄉鄰走致富道路》。
是年,育新良種場鵪鶉存欄4萬隻,產值達27萬元。
1986年
3月7日,劉永好南下廣東考察飼料工業,帶回了許多新的觀念,對育新良種場轉移工作重心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4月11日,四川省委書記楊汝貸視察了育新良種場。
11月15日,陳育新被省政府授予“四川省農業科技致富能手”稱號。
11月22日,陳育新作為特邀代表,向正在成都主持召開全國“星火計劃”工作會議的國務委員、國家科委主任宋健彙報了育新良種場的情況。
同月,陳育新相繼當選為四川省政協委員和四川省人大代表。
11月27日,宋健在四川省科委主任宋大凡、成都市委副書記王榮軒、成都市科委主任徐仁、新津縣委書記鍾光林等的陪同下,視察了育新良種場,並與陳育新、劉永行、劉永言兄弟三人合影。應陳育新的請求,宋健欣然題詞:“中國的經濟振興寄希望於社會主義企業家”。宋健的視察對育新良種場的發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也為育新良種場更名為希望集團埋下了伏筆。
11月28日,《四川日報》一名記者發表文章——《大學生陳育新帶動農民共同致富》,並配發了宋健在育新良種場視察的照片。
12月11日,陳育新被成都市科委破格晉升為農藝師。
是年,育新良種場產銷飼料100噸,鵪鶉存欄5萬隻,產值達40萬元。
1987年
1月22日,四川省省長蔣民寬視察育新良種場,並題詞:“在農村致富的道路上,需要千千萬萬個像你們這樣的帶頭人”。
3月6日,陳育新被中國科協授予“全國科技致富能手”稱號。
3月15日,陳育新隨國家科委考察團出訪歐洲,考察歐洲的養殖業。正在德國訪問的國家科委主任宋健在我駐德使館約請陳育新單獨彙報工作。
5月,希望科學技術研究所和新津希望飼料廠掛牌。
9月,希望集團在新津中學設立了10萬元的獎學金。
11月15日,《四川日報》刊登署名文章,稱新津縣“已成為國內最大的鵪鶉生產基地”。
12月7日,育新良種場開始將重點轉移到豬飼料的生產經營上。
12月28日,《人民日報》刊登新華社記者的文章——《一農藝師回鄉養鵪鶉促成全縣新產業,新津縣各部門以產前產後服務推波助瀾》。
198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