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的確是個愚蠢的舉動,因為聯盟軍騎兵使用的手槍,遠遠不是瑞典軍火槍的對手。瑞典軍中火槍兵摻夾在騎兵中間,不斷掃射聯盟騎兵衝擊的密集隊形,以靜對動,命中率高。巴本漢組織的七次衝鋒都被擊退。在最後一次衝鋒時,瑞典軍巴勒爾元帥調動其預備隊進行了一次反衝擊,把聯盟軍騎兵衝得七零八落,潰不成軍,並一鼓作氣將其逐出了戰場。
戰場形勢瞬息萬變,對聯盟軍有利的機會,同時也陰差陽錯地出現了。蒂利的右翼誤認為巴本漢組織的衝鋒是全線進攻的信號,便立即向瑞典軍的左翼衝擊。瑞典左翼的撒克遜軍原是俘獲的聯盟軍,他們聽到衝鋒號,便不打自散,倉皇地逃出戰場。這一下古斯塔夫仿佛斷了左臂,而且左翼完全喪失了掩護。
蒂利抓住這個戰機,命令部隊攻擊瑞典軍暴露的左翼,同時命令費爾斯登堡向瑞典軍側後打擊。蒂利滿以為如此雙管齊下,可以穩操勝券了。他不禁洋洋得意起來,心想:盡管你是國王,你畢竟還年輕,與我這沙場老將打仗,你還幼稚!然而使他意料不到的是,古斯塔夫調動部隊的速度要比聯盟軍行動的速度快得多。
古斯塔夫及時命令霍恩元帥向左調整部隊的正麵,以對付蒂利的迂回,同時從中央第二線抽出兵力增援和補充霍恩元帥的左翼。他親自指揮炮兵軍以密集、強大的火力壓製聯盟軍,蒂利的軍隊在炮火下機動緩慢,氣得蒂利揮著指揮旗大罵不止。
瑞典的部隊則在炮火的掩護下迅速地機動。兩軍越來越近,古斯塔夫一揮大旗,命令:“長矛兵衝擊。”一直在等待時機的長矛兵開始在火力掩護下實施衝鋒,個個勇猛無比,聯盟軍更加招架不住,亂了陣腳,一些部隊開始潰散。
當左翼正在鏖戰之際,古斯塔夫抓住戰機,又給聯盟軍致命一擊。他用指揮旗命令騎兵迅速攻擊蒂利的左翼,他本人則親率4個騎兵團,向山坡上的敵軍炮群猛衝。瑞典軍如秋風掃落葉一樣,衝垮了蒂利的陣線,並用火炮向四處奔逃的聯盟軍猛轟。同時,瑞典軍的預備隊炮兵也投入了戰鬥,向聯盟軍密集的方陣猛轟。
蒂利雖不甘心失敗,但失敗已成定局,全軍上下完全喪失了指揮和秩序,一個個落荒而逃,結果損失了全部火炮,死傷和被俘達1萬多人,並丟棄了全部給養及90多麵軍旗。
這次短暫會戰結束了,但立即引起全歐洲軍隊的關注,他們看到一種嶄新的作戰樣式。在戰爭史上,它開創了一個新的時代,騎兵的機動能力和炮火的威力成為戰場上的製勝因素。而做到這一點的,當時隻有古斯塔夫,他未來的對手、軍事家瓦倫斯坦評價他說,“在領兵向敵人進攻,或是為了避免損失而退卻,或是宿營時,他比所有其餘諸將要高明的地方有三點:戰術、組織和兵器。”
古斯塔夫一戰成為新教徒的英雄,在他的指揮下,瑞典軍向西推進到萊茵河畔。1632年春,他回師巴伐利亞,在萊希河之戰中再會老將蒂利,蒂利再次敗北,並以身殉職。4月,皇帝不得不重新起用瓦倫斯坦。瓦倫斯坦重組軍隊收複布拉格,出師巴伐利亞。11月16日,古斯塔夫與瓦倫斯坦這兩位名帥在呂岑大戰,損失慘重,而古斯塔夫雖然取得了勝利,卻不幸在途中中彈身亡。38歲的國王戰死在戰場,但在他身後留下了一個列強不敢小視的瑞典,在他軍事改革的推動下,瑞典一躍成為歐洲北部強國。
古斯塔夫在戰場上天才般的演出,如流星劃過天空般短暫,他給後來的軍事家們留下的遺產卻經年不衰,成為曆代軍人研究、學習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