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弗裏德裏希二世:以戰爭擴張的普魯士大帝(3 / 3)

一位詩人曾評價弗裏德裏希說:一個背著槍生活的人,他隨時都可能開槍。1756年弗裏德裏希又一次扣動了扳機,參加了“七年戰爭”(1756—1763)。

這是英國、普魯士同盟與法國、奧地利、俄國同盟為爭奪殖民地和歐洲霸權而進行的戰爭。德國各邦國分成兩派,漢諾威等少數德意誌邦國參加英普同盟,薩克森等大多數德意誌邦國加入法奧俄同盟。主要參戰國的戰略企圖不同,英國試圖打擊和削弱法國,擴大殖民地,建立海上霸權;普魯士企圖吞並薩克森,並將波蘭變為其附屬國;奧地利企圖削弱競爭對手普魯士,奪回西裏西亞,歐洲戰場主要是在德意誌。

戰爭爆發時,普魯士軍隊約20萬人,訓練有素,戰鬥力強,弗裏德裏希決定先發製人,首先打擊薩克森。1756年8月他入侵薩克森,揭開了戰幕。他接連取得了一係列勝利,先占薩克森,在布拉格戰役和洛伊膝戰役中戰勝奧地利軍,在羅斯巴赫、克雷菲爾德、明登戰役中戰勝法軍。但是在1759年後,形勢逆轉,特別是庫涅爾斯道夫戰役中奧軍在其盟友的支援下大敗普軍,1761年他陷於絕望境地。

他在給一位朋友的信中說:“兩匹馬在我身下被打死了,而我卻還活著,這是我的不幸。我的一支48000人的軍隊隻剩下3000人。實話告訴你吧,我認為一切都完蛋了,再也不能收複我父親的土地,再見吧!永別了!”

柏林曾一度落人奧地利人手中,此時他的情緒越來越壞,現在隻有出現奇跡才可以挽救他。奇跡終於發生了。

這時,由於俄國女皇葉麗莎維塔去世,她的繼承人彼得三世轉而同弗裏德裏希二世結盟,才拯救了普魯士。1763年普魯士同奧地利和薩克森之間締結了胡貝爾圖斯堡和約。

七年戰爭後,普魯士牢固地確立了自己的大國地位,在德意誌形成了同奧地利相抗衡的力量中心,德意誌出現了“二元製”統治局麵。弗裏德裏希二世也因此被後來德國的沙文主義者尊稱為“大王”、“德意誌的太陽”。

七年戰爭後,他並沒有從戰爭中汲取教訓,他在“國家利益”的旗號下一如既往地奉行軍國主義政策,不斷向外擴大生存空間,普魯士的版圖迅速擴大。1777年,巴伐利亞王侯死後無嗣,帝國皇帝、奧地利的約瑟夫二世企圖根據舊的繼承權利,通過交換取得了巴伐利亞和上普法爾獲部分領土,而弗裏德裏希大王堅決反對奧地利力量的增強。為爭奪巴伐利亞領土,1778年3月發生了巴伐利亞王位繼承戰爭。年邁體衰的“大王”曾聲言不再“橫刀躍馬”,然而戰爭一開始,他就騎上戰馬,親自指揮部隊同奧軍交戰。1779年5月,經法國調停,雙方簽訂和約,奧地利獲得多路河、萊茵河和薩爾察河之間的巴伐利亞領土,普魯士獲得安斯巴赫和拜羅伊特。1785年弗裏德裏希大王組織起一個諸侯同盟,包括薩克森、漢諾威等地邦,與皇帝約瑟二世對抗。

這時,弗裏德裏希成為眾多德國人的偶像,他們朝聖般前往他所在的波茨坦王宮,盡管這些人得到的常常是幾句訓斥,有些人稱他為“慈父”和“仁君”,認為他是德意誌統一的領路人。1786年8月17日淩晨,77歲的弗裏德裏希患水腫和肺炎死在他騎兵侍從的胳膊上。在他身後留下一支強大的軍隊,恩格斯曾稱讚普軍是歐洲的模範軍隊,更重要的是他給未來的德國留下了軍國主義的傳統:第一是專製主義,對民主和民意絕對排斥,用嚴密的官僚警察統治和軍事控製,國王一人說了算;第二是軍隊至上,傾國家財力建造一支向外擴張的軍隊,他相信戰爭解決問題,強權即公理;第三是他給德意誌賦予了榮譽、忠誠、服從、勇敢、勤勉等精神,這些精神本身無可非議,但一旦為戰爭服務,正適合軍國主義的需要。這些傳統對後代影響深遠,後來的威廉二世和希特勒都在效仿他。弗裏德裏希二世的軍事遺產對德國、歐洲及至全世界都有巨大影響,他著有《給將軍們的訓詞》、《論戰爭藝術》和《七年戰爭史》等,他的主要思想有:戰爭藝術體現在兵力和策略兩方麵,凡兵力辦不到的事情就靠策略去辦到,計謀是一條比走“直路”更能達到目的的“彎路”;實施機動,斷敵供給是戰略的基礎;果敢的行動是勝利的前提;主張進攻取勝,認為防禦是最錯誤的原則;強調嚴格訓練,要求部隊在棍棒督促下操練到機械般準確整齊,並能瞬間編隊、立即行動的程度,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