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早在1823年就在動物尿和人尿中分離出來尿素,研究了它的性質,所以對尿素的成分比例相當熟悉。因為這項工作,他獲得了海德堡大學的博士學位。
維勒做過貝采留斯的助手,可以算作是他的學生。維勒將成果告訴了老師。
1828年,維勒發表了《論尿素的人工合成》一文,公布了這個足以震驚世界化學界的發現。
這項成果大大激勵了科學家們,他們開始大量地做實驗。
一個個有機物被合成出來了。
1845年,德國化學家柯爾柏用無機物做原料合成了有機物醋酸。後來,其他一些重要的有機物如脂肪、糖類等也相繼被合成出來。
結果,很多堅持活力論的科學家都放棄了活力論。貝采留斯本來也堅持活力論,後來當維勒發現尿素時,他就改口說“那麼尿素”一定不是“有機物”。他沒想到如此之多的有機物接連不斷地被從實驗室裏製作出來,所以也放棄了自己的觀點。
科學家們合成了葡萄糖、檸檬酸、蘋果酸等等,無機物與有機物之間的界線被抹平了。
19世紀末,人類能合成絕大部分的簡單有機化合物。進入20世紀,人類又成功地合成了蛋白質、核酸等高分子,創建了遺傳工程,這都是有機化學的開創與研究造成的。
真正的“有機化學之父”是維勒的好朋友,德國化學家李比希。
李比希曾經在法國留學。
他在1823年與維勒各自獨立分離了一種氰酸,化學家蓋呂薩克認為這兩種物質的分子式一樣。果真如此,他們開創了同分異構體的研究,而導致了結構化學的產生。
在德國,李比希與維勒一起研究化學。他們主要研究有機化肥,因為他們二人的出色工作,使德國成為有機化學領域內化肥研究的世界中心。
李比希不僅自己搞研究,而且育桃李滿天下。
他和維勒一起,號召團結了一批青年學者,形成有活力的研究團體。
1824年起,李比希任教吉森大學。結果吉森大學成為德國的化學中心。李比希專門為學生開辟實驗室,深受歡迎。他世界聞名,使本來不出名的吉森大學與吉森市享譽歐洲。
維勒與李比希共同發展提出了基團學說。他們認為有機化合物都以穩定的基團為基礎,基團在一係列化合物中是不變化的部分,甚至可以相互取代,也可以被簡單物取代。
李比希還影響了德國化學家凱庫勒。凱庫勒本來學習建築,在李比希的影響下改學化學,取得了巨大成就,提出“親和力值”理論。後來又強調了碳四價的學說,奠定了有機化學結構理論的基礎。
李比希還是第一個試驗用化學肥料來施肥養地的人,雖然沒有成功,但是開辟了一條新的道路。
李比希最大貢獻是有機化學中的定量分析。由各種元素含量推知元素結構,從而得出化學式。
這一對朋友在科學發展史上功不可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