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斯特魯維:俄國天文學的奠基人(1 / 1)

19世紀,方位天文學進入天體物理學時代。天體物理學標誌著人類探索宇宙的新進展,這是一次質的飛躍。

在觀測天文學中,恒星視差的發現具有無與倫比的意義。

什麼是恒星視差呢?正如天才的布魯諾所預言的那樣,恒星不是看起來一成不變的,它們也在移動,不過恒星離我們實在是太遙遠了,所以,在基礎觀察階段,尤其是用肉眼,是無法看到這些移動的。

英國的天文學教授布拉德雷想證明恒星視差,但是卻沒有成功,然而卻意外地發現了光行差。他所能分辨的精度相當於離1萬米之外看一根1米長的棍棒。可是恒星離我們出奇的遙遠,單憑發現光行差所能分辨的精度根本無法準確地識別行星視差。

恒星視差,就是地球與恒星之間的距離問題。在觀測天文學階段,這是一道難題。1834年,德國血統的俄籍天文學家斯特魯維著手研究這一問題。

斯特魯維於1794年出生,他一直學習的是文科課程,以至到了30歲時還是語言學的準博士生。1825年,31歲的斯特魯維遞交了一篇論文名為《傑爾賓特天文台的地理位置》。就是這篇論文被導師們所欣賞,理科教授予以承認,從此,他開始了真正熱愛的工作——天文研究的生涯。

斯特魯維用自己新製的天文望遠鏡觀測織女星,天文學中稱阿耳法星。整整觀測了三年,他發現了織女星0.25角秒的周年視差。同時,1784年出生的德國天文學家貝塞爾也在觀測視差。

他使用的方法比斯特魯維更為先進。所以他的測量也更加準確。他使用了測量被測恒星與它附近恒星之間夾角的方法。斯特魯維的方法是:選定了一個固定的時間、固定的地點觀測,然後隔一段時間就在同一地點再觀測。這樣就會發現恒星的位置發生了移動。

英國人亨德林也觀測到了一些恒星的視差。

這裏麵最準確的當屬貝塞爾。但是因為他晚一年發表研究成果,所以世界上最早發現恒星視差的人是斯特魯維。

恒星周年視差的發現有一個突出的貢獻,即測定日地距離。也就是說,找到了一把“量天尺”。

半人馬座的阿耳法星,它的視差最大,那麼就可得知它是第一次測出的離地球最近的一顆恒星,因為越遠的恒星越不易察覺出它的移動。人們把離地球最近的這顆恒星稱作比鄰星。就是這樣,如果和太陽離我們的距離相比,也是遠得多。

宇宙中離地球最近的恒星是太陽,比鄰星到地球的距離是日地距離的272000倍!太陽係在宇宙中真是沙粒一般。

斯特魯維發現並測量了雙星和聚星。和赫舍爾相同,他發表了雙星表。

斯特魯維的觀測達到當時世界的先進水平,在天體物理學時代到來之前,他做出了舊時代後期巨大貢獻之一,和海王星的發現一起載入史冊。

斯特魯維創立了當時世界最先進的天文台即普爾科夫天文台,使此地成為“世界天文學之都”。他奠基了俄國天體測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