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查理·達爾文:傑出的生物學巨人(1 / 1)

查理·達爾文(1809~1882年),19世紀英國傑出的生物學家、物種起源和發展學說的創始者、生物進化論的奠基人。他提出的以生存競爭、適者生存為精髓的進化論對學術界甚至整個人類的思想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達爾文出生在英格蘭西部希魯普郡一個世代行醫的家庭。他的父親瓦爾寧曾把他送到愛丁堡大學學醫,希望他將來也能成為名醫,繼承家業。但達爾文從小就熱愛大自然,尤其喜歡打獵、采集礦物和動植物標本。進到醫學院後,他仍然經常到野外采集動植物標本。

在這裏,他對兩種水生生物進行了研究,獲得了一些有趣的發現。於是,他在該校的學術團體普林尼學會先後宣讀了他最早的兩篇論文,那時他才17歲。他父親認為他“遊手好閑”、“不務正業”,一怒之下,於1828年改送他到劍橋大學,改學神學,希望他將來成為一個“尊貴的牧師”。達爾文對神學院的神創論等謬說十分厭煩,他仍然把大部分時間用在聽自然科學講座、自學大量的自然科學書籍上。他熱心於收集甲蟲等動植物標本,對神秘的大自然充滿了濃厚的興趣。

1831年,年輕的達爾文經漢斯羅教授的推薦,以自然科學家的身份,參加了“貝格爾號”巡洋艦曆時5年的環球考察。這5年考察,用達爾文自己的話來說,決定了他一生的整個事業。在這5年中,他跋山涉水,進入深山密林。大自然的奇花異草、珍禽異獸,千奇百怪的變異,把他的整個身心吸引去了。他開始對聖經上“形形色色的生物,都是上帝製造出來,而且物種是不變的”說教,開始產生了懷疑。通過對采集到的各種動物標本和化石進行比較和分析,他認識到物種是可變的。由此,他逐步擺脫神創論的束縛,堅定地走上了相信科學和追求真理的道路。最後,他終於以“物種逐漸變化”的大膽假設,摒棄了物種不變的說教。

回國後,達爾文開始對物種起源問題進行全麵的研究。他整理航行收獲,收集大量科學事實,研究前人著作,參加社會生產實踐,總結本國和別國勞動人民培育新品種的經驗。

為了避免偏見和替自己的理論找到更多的根據,當時他專心到甚至連自己的婚事都忘了。

他不但細致地整理了在大自然中可收集到的各種變異事實,還廣泛收集了動物在家養條件下的各種變異事實,並查閱了大量書籍和資料。經過22年如一日,堅持不懈的專心思考、綜合研究,達爾文終於在1859年11月24日出版了《物種起源》這部巨著,創立了進化論。

他認為,生物界是從簡單到複雜,從低級到高級,逐漸變化的。達爾文的進化論,是射向“上帝”創造萬物學說的炮彈,它第一次把生物放在完全科學的基礎上進行研究。馬克思說,這本書實際上也為曆史上的階級鬥爭提供了“自然科學根據”。

達爾文是一位不畏勞苦,沿著陡峭山路攀登的人。在《物種起源》發表以後的20年裏,他始終沒有中斷過科學工作。1876年,他寫成的《植物界異花受精和自花受精的效果》一書,就是經過長期大量實驗的成果。書中提出的異花受精一般是有利的結論,已在農業育種中廣泛應用。到了晚年,達爾文心髒病嚴重,但他仍堅持科學工作。就在去世前兩天,他還帶著重病去記錄實驗情況。

達爾文是一位傑出的科學家,他劃時代的貢獻為人類科學事業的發展開辟了新的廣闊前景。因此,1882年4月19日他逝世以後,人們為了表達對他的敬仰,把他安葬在另一位科學界的偉大人物牛頓的墓旁,享受著一個自然科學家的最高榮譽。達爾文找到了生物發展的規律,證明所有的物種都有共同的祖先。這一重大發現,對生物學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在科學上完成了一個偉大的革命。它結束了生物學領域中唯心主義、形而上學的統治時期,對近代生物科學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恩格斯稱達爾文的進化論為19世紀自然科學的三大發現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