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孟德爾,奧地利遺傳學家。他發現了著名的孟德爾定律。
孟德爾於1822年出生於奧地利西裏西亞的海因讚多夫林(今捷克的海因西斯)。父母都是農民。父親對於園藝頗有研究,這為孟德爾從事後來的研究工作起到了啟蒙的作用。小時候,孟德爾家境貧寒,無法上學,但他對數學非常感興趣,一邊向父母學習園林技術,一邊自學數學以及其他自然科學知識。21歲時,迫於生存的壓力,也為了能夠有更多的時間用於學習,他選擇了“一輩子不會挨餓”的職業,到布呂恩市的康尼格克洛斯特修道院當了一名教士。修道院院長納普本人也十分愛好科學,平時喜歡閱讀一些科技方麵的書籍,因此他十分讚賞孟德爾熱心研究科學的精神,盡自己的能力幫助和支持他學習和研究。在修道院,開始幾年的生活使孟德爾有了更多的時間和機會去閱讀科技書籍,知識麵大增。
1847年,孟德爾升任神父。因為親身體會到了自學的艱辛,他決定去當兼職教師,幫助那些同自己一樣熱愛學習卻不能上學的窮孩子。1850年,孟德爾參加了奧地利教育部門組織的教師資格考試,但名落孫山。為了實現自己當教師的願望,他在1851~1853年來到維也納大學學習了兩年。畢業後回到修道院,一邊繼續當神父,一邊在布呂恩技術中心兼職擔任自然科學老師。直到1868年,他擔任修道院院長以後,由於行政事務繁忙,才被迫辭去兼職教師的工作。
由於受家庭環境的影響,孟德爾從小就對植物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特別喜歡種豌豆,卻從來都沒有想到要在豌豆上進行實驗。後來在修道士克拉謝爾的啟發下,1865年,孟德爾決定對不同形態特征的豌豆進行雜交實驗。修道院裏正好有一個小植物園,他在植物園中劃出一塊長35米、寬7米的地塊作為試驗區。這一小塊土地又被他分為幾個更小的區域。每個小的試驗區隻有一個獨立的性狀特征。他把同一性狀具有明顯不同特點的兩種豌豆稱為“相對性狀”。
經過兩年的辛勤培育,孟德爾從34個豌豆品種中,認真選出22個具有7對不同相對性狀的純種豌豆品種進行雜交實驗。神職人員是不允許結婚的,孟德爾就把修道院當成自己的家,把豌豆當成自己的孩子,認真嗬護培育。
雜交品種選好之後,孟德爾幾乎把每天的業餘時間全都放在了豌豆上,觀察它們每一個細微的變化。豌豆開花時,他怕不同試驗區的豌豆之間發生不可控製的雜交,就把每個小試驗區的四周利用木板圍起來,利用人工授粉技術使相對性狀不同的豌豆之間進行雜交,或者采用嚴格的措施使之白花授粉。成熟之後,他又仔細數清各個小試驗區果實的數目,並分門別類地把種子收藏好,貼上標簽,準備第二年再接著試驗。
經過多年的觀察和試驗,孟德爾發現了令自己都大吃一驚的現實。他發現雜交所得豌豆的子一代隻出現一個親本性狀,而另一個親本性狀則表現不出來。他把在子一代中表現出來的親本性狀稱為顯性,表現不出來的親本性狀稱為隱性。在豌豆的實驗中,將黃子葉豌豆與綠子葉豌豆進行雜交後,子一代全部呈現出黃色子葉。於是黃色子葉為顯性,綠色子葉為隱性。當把表現為顯性的子一代播種下去,讓它們全部白花傳粉,不另加綠子葉親本,結果得到的子二代同時出現顯性和隱性的個體。孟德爾多次試驗後發現,顯性和隱性的比例大致為3∶1。這個比率,後來人們稱為孟德爾比率。
經過八年的努力,孟德爾終於證實了自己的發現,並寫成了論文。1865年2月18日,在高等技術學院舉行的布呂恩市自然科學研究會的例會上,孟德爾宣讀了他的論文——《植物雜交實驗》。3月8日,孟德爾作了第二次報告,著重根據實驗數據進行了深入的理論論證,該論文1866年在布呂恩《自然科學》雜誌上發表。
1886年12月31日,孟德爾把自己的論文寄給了當時世界第一流的植物學權威、瑞士的耐格裏教授,希望得到他的肯定。兩個月以後,孟德爾收到了耐格裏的回信。信中說:“我認為,你用豌豆做的實驗還遠遠沒有完成,其實這隻是剛剛開始。對於你的來信我提不出任何其他的意見,因為我對這些試驗沒有詳細的了解和認識,但是我建議你改用山柳菊再次進行試驗。”
雖然這篇論文暫時沒有得到耐格裏的肯定,但是孟德爾對自己的論文深信不疑。在他去世16年後的1900年,德國的科林斯、奧地利的切爾馬克、荷蘭的德弗斯三人分別獨立地得出了與孟德爾相似的結論,並在浩如煙海的文獻資料中找出了孟德爾的那篇文章。
孟德爾的學說終於得到了社會的肯定,從此以後,生物遺傳進入了孟德爾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