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劉晏:振興中唐經濟的富國名臣(1 / 2)

劉晏,(公元715~789年),字士安,曹州南華人。從小聰明好學,七歲即為神童,授予秘書省正字。長大後,先後任夏縣令、杭隴華三州刺史、京兆尹、戶部侍郎、兼禦史中丞等職。寶應二年,晉升為吏部尚書、平章事,領度支鹽鐵轉運租庸使。此後大部分時間做經濟工作,主要在東都、河南、江淮、山南等道做轉運租庸鹽鐵使。劉晏一生忠正,雖然“常袞見忌於前,楊炎致冤於後”,但在經濟工作中“通擁滯,任才能,富其國而不苦於民,儉於家而利眾”。他不僅是個理財能手,而且身先士卒,“見一水不通,願荷鍤而先往;見一粒不運,願負米而先趨”,為維係戰亂中唐王朝的經濟立下了汗馬功勞,被曆代譽為“富國名臣”。

安史之亂以後,唐朝政局動蕩,連年戰亂,經濟十分困難。京城長安鬥米至千,宮廚也是吃了上頓少下頓。老百姓更是貧困,靠揀撚麥穗活命。而朝廷仍然荒淫無度,開支十分龐大,使財政更加緊張。劉晏負責經濟工作後,認為解決財政危機的根本辦法是發展生產,並采取許多措施來發展生產。

開元天寶年間,天下戶數上千萬,由於戰亂,十耗其九。到劉晏任職時,已不足二百萬戶。劉晏認為,人是生產的第一要素,要發展生產就要增加戶數,並“使之耕耘織”。隻有戶數增加了,生產發展了,賦稅的數量才能增加。當時各州縣都讓富人督營漕運、郵遞等重要職務。這些人稅外橫取,使人民無法活命,隻好外出逃亡,或去盜去搶。劉晏為了革除這種弊政,改由官員營漕運和郵遞,並罷除一切苛捐雜稅,使外逃的人回家耕織。這樣戶數很快得到增加,生產得到了發展。

劉晏為了掌握全國的生產情況,在全國各地設置了知院官,命他們每十天半月把本道各州下雨、下雪、豐收、歉收等情況向京城報告一次。他尤其重視各地的災情,采取了許多很好的救災辦法。在救災時機上,如他認為“善治病者,不使至危憊,善救災者,不使至賑給”。也就是說不要等病危才治,災重才救。如果災重了再救濟,國家給的錢糧少了,無濟於事,給多了,負擔不起,勢必再向老百姓增收重稅,造成惡性循環。另外,各地官吏在發放救濟款物時,勢必敲詐勒索,貪汙受賄,“雖刀鋸在前,不可禁也”。所以,各地有了災情苗頭,他就開始采取措施,等災情發展了,救濟措施已開始實行,人們不必再去逃難。在救災的方法上,他也有其獨到之處。他不是消極賜與,而是采取積極的交換方法,各取所長,以豐補歉。他認為災區所缺少的主要是糧食;其他東西還是有的。所以,用低價把糧食賣給災區人民,換取他們手中的雜貨,並把這些雜貨轉賣到豐收的地方換取糧食。這樣做,既減輕了財政負擔,又救濟了災區百姓,還存儲了三百萬斛(每斛十鬥)糧食。為朝廷立下了大功。

劉晏認為中國很大,雖然北方經常遭災,但南方仍然富庶。要把南方的糧食運到北方,關鍵是要發展交通運輸。當時由於主要運輸工具是船,所以他十分重視漕運。他曾親自沿黃河、通濟渠、淮河直到長江進行考察,做了大量調查研究,並發動群眾大規模清挖河道。他改變過去一條船從長江一直開到渭水的機械做法,根據各條河水力的不同,分段通航。他讓長江上的船運到揚州,汴水上的船運到河陰,黃河的船運到渭水河口,渭水上的船運到太倉。沿河分段設立糧倉。這樣不僅可以根據水的大小,製造大小不同的船,,提高運輸能力,也比較安全。過去船到黃河三門峽一帶,因船小浪大,多數船翻人亡,劉晏便把十數條船連在一起,加上其它一些辦法,無一船翻。劉晏這樣做以後,尤其收複東都洛陽後,南北運輸暢通,每年運糧四十萬石,當第一批糧食運到長安後,天子大喜,派衛士到東渭橋敲鑼打鼓進行歡迎。自此,關中雖天旱遭災,也不缺糧,物價不貴,搞活了全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