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普(公元922~992年),幽州薊縣(今北京西南)人。他是北宋開國元勳,宋太祖和宋太宗兩朝的宰相。
趙普自幼性格深沉厚重,寡言少語,但工於心計。雖然讀書不多,然而經意於吏事,有濟世之才。他輔助君主在幕後出謀劃策,參與製訂的重要方針、政策一直影響著宋朝三百年的統治。
周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後周世宗去世,由少婦符皇後佐年僅7歲的幼主柴宗訓即位,新主年幼,不諳人事,皇後新冊,不習國政,又無家臣鼎力相助,朝廷軍政大權,旁落外臣手中。
當時趙匡胤執掌護衛皇帝之禁軍,擔任殿前都檢點要職。建隆元年(公元960年)春,傳契丹與北漢合兵南下寇犯,軍情緊急,宰相範質倉促之間難辨軍情真偽,便詔命趙匡胤率軍北上迎敵。而兵行開封東北四十裏之要道陳橋驛時,將士托故不行,將趙匡胤灌醉,然後以杏黃龍袍加身。按當時的法律,披龍袍即謀叛,趙匡胤在所謂“為六軍所迫”之下,儼然以為順軍心而從眾命,假惺惺地從後周幼主恭帝手裏接過“禪位書”(自願讓位的詔書)而正式當了皇帝,建立了宋朝。
縱觀陳橋兵變的全過程,計劃周密,行動迅速,兩天之內,便滅周建宋,此舉如無趙普謀劃決斷,是不可能如此順利的。趙匡胤雖有窺周室之心,奪位改元之機,如無此知心者鼎力相助,他絕不可能下定陳橋舉事之決心。趙匡胤部下諸將,雖然願意擁趙匡胤為帝,但這些人武勇有餘,政治謀略不足。唯有趙普,當時擔任趙匡胤掌書記的重要參謀,雖官職不高,但明察善斷,處事周密,他做了趙匡胤心中想做而又不便明言的事,他在陳橋兵變中起了智囊軍師的特殊作用。
宋太祖趙匡胤代周以後麵臨的國內形勢,依然是五代十國以來的武臣弄權局麵。後周時的各鎮節度使並未甘心順從北宋政權。原後周舊臣昭義軍節度使李筠,一向野心勃勃,早有謀反之心,他不甘拱手稱臣,拒絕接受宋太祖加封的高官,於建隆元年(公元960年)4月,勾結北漢劉鈞起兵反宋。
趙普認為,新朝初立,便有叛將舉兵,此次出兵平叛,乃開國後的首次重大軍事行動,隻有迅速取勝,才能穩定國內政局。於是,他建議宋太祖親征,自己也隨駕前往。宋軍軍心振奮,作戰勇猛,不久便攻陷澤州,李筠自焚而死,宋軍班師還朝。
當時原後周淮南節度使李重進,也有謀反之心。他想與李筠聯合,南北夾擊宋軍。宋太祖為防止二李合兵難以對付,便對李重進采取賜鐵券(免死牌)以穩其心。李重進果然中計,宋太祖集中兵力,一舉消滅了李筠。後來,李重進起兵反宋,宋太祖決定派石守信、王審琦等部,分兵征討。
趙普認為,李筠才滅,李重進又起兵,足見原後周各鎮節度使居心難測,現在又以後周故將攻後周之貴戚恐難速成,倘如四方效尤,聯合起來進攻中原,其後果不堪設想。因此,趙普力諫宋太祖再次禦駕親征,並提了一個建議:李重進憑借長江、淮河之險,繕修孤壘,但他外絕救援,內乏資源,應當盡快除之。宋太祖認為趙普說得有道理,於是親征揚州,一舉攻克,李重進兵敗身亡。
趙普勸宋太祖親征二李,掃除了內患,鞏固了北宋政權。
趙匡胤當上了皇帝,但他對如何能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憂心忡忡,特別是“二李”起兵謀反之後,唯恐再有如“二李”效法“陳橋兵變”之舉,於是,便召趙普問道:“我想使國家長治久安,你有什麼可行的妙策沒有?”趙普當即提出了“削奪其權,製其錢糧,收其精兵”的對策。
趙匡胤認為趙普所言極是,不失為良策,遂於建隆二年(公元960年)三月,首先罷免了慕容延釗殿前都點檢的職務,調離京師,到外地任節度使。並且,從此以後,此職不再授人。
趙普認為,宋太祖此舉固然必要,但沒有徹底解決問題,因為石守信、王審琦等人,雖是擁護太祖為帝的舊屬,建宋有功的大臣,但他們身居要職,擁兵自重,久後難免不生反叛之心。所以,趙普又以曆史上武臣謀反的教訓提醒宋太祖對石守信、王審琦等人,也不可不防,並建議應當盡快解決擁兵自重的將領問題。
宋太祖認為趙普的建議不無道理,但苦於無故削奪功臣兵權,恐眾將不服。於是,趙普又為太祖獻策,提出了一個既能削奪石守信等人的兵權,又便於啟齒的借口。趙普說:“臣也不憂此輩叛亂,然而,細觀數人,皆非統禦之才,恐不能製服部屬,萬一軍伍作孽,彼等亦不由自主。”
太祖趙匡胤認為,這倒是個令眾人無可非議的理由。於是,一天晚朝之後,趙匡胤召石守信、王審琦等人飲酒敘舊情,酒過三巡,略帶醉意之後,太祖對眾將領吐露做皇帝的苦處,夜不能安,防範變亂,不及做臣下的高枕無憂,當石守信等表示誓死效忠時,太祖說:“假如你們的部下為求富貴而起事怎麼辦呢?一旦強迫你黃袍加身,盡管你不願意這樣做,難道還能由你自己作主嗎?”太祖又說:“人生在世所重者不過多積金錢,多置田宅,為子孫後代建立永久之基業,然後多置歌妓美女,飲酒作樂以終天年,我這個皇帝與你們結為親家,君臣之間,兩無猜疑,上下相安,難道不是更好嗎?”